编辑推荐
伟大的背德者纪德,最具争议的生命告解:“所有歧途都把我引向你身边”
读懂《窄门》《背德者》的钥匙——永恒的爱是否存在于窄门之后?
他笔下的人物在《窄门》中以苦修抵达虚无,在《背德者》中以堕落触摸真实,
而《遣悲怀》就是他对“救赎”最激进的解构——
纪德以献祭之姿直面丧失、犯错和伤痛,内心无法平衡的悖论才是通往自我之路;
“我对她的爱主宰了我的整个人生,
但并未扼杀我的任何本质,只是掺进了冲突的成分。”
收录横跨34年《纪德日记》选,纪德的“终极书写”:
凝视现代性的眩晕,在世界失序的碎片中拼凑自我
——“如果只能留存下一部作品,我想会是我的日记。”
从20岁青年期至54岁成熟期,横跨生命重大阶段的日记节选,
每一页都是现代人精神危机的切片,
忠实记录一个世代的虚无、犹疑、欲望、震颤——
罗兰·巴特将其视作“我的原初语言”,本雅明盛赞“自我审视的典范”
桑塔格一再重读,从中“获得了极致的智性交流,仿佛在与纪德共同创作”。
文坛异端溢出时代的觉醒之书:“以青年败坏者之姿名垂青史”
纪德唯一的信条就是拒绝接受任何教条,撕碎一切二手真理——
“我几乎没有一天不质疑一切。”
新的语言流过喉咙,纪德对自我的表达永远锋利、不停革新:
“我有新的东西要说。”
对自由天性的终生追求,凝结成一段段激越的精神独白,
彼时的异端溢出时代,成了后世的先驱。
内容简介
——“我强制自己对自己高度忠诚。我有新的东西要说。”
《遣悲怀》献给灵魂伴侣、创作原型玛德莱娜:
“我的所有作品都向她致意;没有任何书写像我的这般源自如此私密的动机。”
写作,是哀悼和丧失最后的救赎,切开自我的所有截面,直面欲望、背叛和愧疚,
也展示懦弱、遗憾和伤痛碾过身体的痕迹,
允许自己越过边界,在道德与现实的鸿沟里反复来去。
《纪德日记》则包含了纪德一生创作的核心注脚,横跨人生重大阶段,将自我作为方法,
这种赤诚的袒露在整个二十世纪文学史中都堪称绝无仅有:
“我想以一种更神经质、更尖锐、更干练的方式表达自己。”
这是更真实鲜活的纪德,对自我和时代的透视散落在道德、自由、人性、美学、阅读、政治、欲望的吉光片羽里。
作者简介
安德烈·纪德 (André Gide,1869—1951)
法国作家,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少年时期对表姐玛德莱娜产生的精神恋慕贯穿其创作生涯,以这段复杂情感为原型创作《帕吕德》《背德者》《窄门》等经典作品。1909年,参与创立《新法兰西评论》,系统推介普鲁斯特、克洛岱尔等作家,塑造20世纪法国文学坐标系。
1951年因肺炎在巴黎病逝,葬于亡妻玛德莱娜墓旁;逝世后,《遣悲怀》据其生前指示出版完整版。1952年,其作品因拆解教条框架,倡导追寻自由天性的全新伦理观,被法国天主教教会列为禁书,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得以解禁。
徐丽松
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后旅居法国多年,分别于巴黎七大、里昂二大及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攻读语言学及跨文化研究,目前从事英法文学翻译及商务工作。译有《法式诱惑》《父亲的失乐园》《风沙星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