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成功统治地球的秘密

 

编辑推荐

1. “美国总统奖”人类学家、哈佛进化与文化研究大师,解答人类为何在进化上优于其他物种的终极秘密。

2. 《未完成的进化》《一切与创造有关》《人类成功统治地球的秘密》三本组成“进化拼图”系列,拼出人类进化如何受环境、创新及文化的深刻影响,带你领略不一样的人类进化之旅。

内容简介

人类的进化过程令人称奇,一方面我们的祖先曾艰难地在野外求生,常常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四处寻找避难所;另一方面,人类在求生过程中掌握了精巧的技艺、发展出成熟的语言体系、建立了复杂的群体,能够成功地在多变的自然环境中繁衍生息。人类成功统治地球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在本书中,作者亨里奇认为,人类成功统治地球的秘密不在于先天智力,而在于我们的集体头脑,在于人类群体的社会互联性和互相学习的能力。

作者通过回顾人类的进化史并进行实地科学实验后发现,人类的集体头脑在基因进化中起到关键作用,并参与塑造了人类的生物特征。得益于相互学习的能力,早期人类学会用火、烹饪、用容器盛水,了解植物并发明了弹射武器。反之,这些行为,也转而促进人脑容量增加,使人类的生理机能和心理发生关键性变化。集体头脑还创造并重组了人类对一些事物的认知,如杠杆、螺丝、书写等。本书展现了人类的基因和生物特性与文化演进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文化与基因之间的互动,推动人类踏上一条非凡的进化之路。

作者简介

约瑟夫•亨里奇 (Joseph Henrich)

哈佛大学人类进化生物学系教授,同时担任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文化、认知和系统进化研究中心主任。亨里奇被授予加拿大人类进化与文化研究领域的“国家首席教授”,并于2004年荣获“美国总统学者奖”。

目录

目 录
前 言 III
第1 章 一种令人费解的灵长类动物
第2 章 并非因为我们聪明
第3 章 迷失的欧洲探险家
第4 章 如何成为文化物种
第5 章 大脑有何用处?文化又如何偷走了我们的胆子
第6 章 为什么有些人的眼睛是蓝色的
第7 章 在信仰起源的阶段
第8 章 声望、权威与更年期
第9 章 姻亲、乱伦禁忌与仪式
第10 章 群体竞争塑造文化演进
第11 章 自我驯化
第12 章 人类的集体智慧
第13 章 交流工具及其规则
第14 章 适应文化的大脑及荣誉激素
第15 章 当我们跨过卢比孔河
第16 章 为什么是我们?
第17 章 一种新型动物
注 释

前言

前言

我们人类是有别于其他动物的。诚然,我们在很多方面与猴子以及猿类有着相似之处,但是与它们相比,我们还会下棋、读书、制造导弹、享用辛辣的美食、献血、烹饪食物、遵守禁忌、向神明祈祷,并且我们还取笑那些在穿衣、说话风格上显得怪异的人。虽然每一个社会都曾经出现过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需要遵守的规范、大规模的合作以及使用复杂语言进行交流的现象,但以上这些都是每个社会在不同的程度上用不同的方式实现的。那么,我们的物种究竟是怎样进化而来的呢?回答这个问题将如何有效地帮助我们去理解人类的心理与行为?我们又该如何解释文化的多样性与人的本性呢?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以及撰写这本书,1993 年,我辞去了位于华盛顿特区附近的马丁•玛丽埃塔公司的工程师职位,前往加利福尼亚州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学系攻读研究生。我在诺特丹大学攻读本科时就对两个领域产生了兴趣,其中一个是去了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行为与决策机制。当时我的想法是,也许新的见解会有助于改善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人类学在某些方面吸引我的原因就在于,这个学科的研究工作通常需要进行深入与长期的田野调查,而这正是我认为理解人类做出的判断与行为以及面临挑战时的反应所需要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以上是我的研究重点。此外,我也对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我很关心在过去一万年左右的时间里,人类社会是如何从那些规模相对较小的社会发展成为现在这些结构复杂的民族国家的。当时我的计划是跟随两位著名的人类学家学习,其中一位是社会文化人类学家兼民族学学者艾伦•约翰逊,另一位则是考古学家蒂姆•厄尔。

有一年夏天,我乘坐独木舟穿梭于秘鲁的亚马孙河流域对马奇健格部落进行调查,调查结束后,我就市场一体化对农场经营决策与森林砍伐的影响写下了硕士论文。论文进展得比较顺利,我的两位导师也很满意(蒂姆当时离开去了另一所学校),我的硕士论文也就通过了。

然而,我对用人类学理论去解释马奇健格人的所作所为而感到不满意。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我无法理解马奇健格部落为什么会与邻近的皮洛部落如此不同,以及为什么他们自然地做出一些行为时自己却又无法解释这样做的缘由?

我曾考虑过放弃人类学,回到以前从事的颇为喜欢的工程工作。然而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人类的进化问题再次激起了我的兴趣。虽然在诺特丹大学读本科的时候,也曾经对人类的进化历程产生过兴趣,但当时我并没有找到人类的进化能够解释经济决策或是复杂社会体系的答案,所以在当时这只是我的一个业余爱好。刚开始读研时,为了将精力集中在主要的课题上,我试着申请免修作为研究生必修课的人类进化相关课程。为此,我找到了讲授生物人类学课程的罗伯特•博伊德,并向他提出我在本科期间的学习成果是符合该课程要求的。而在此之前我成功地申请到免修同为必修课的社会文化学课程。罗伯特很友好,在细看了我所修过的课程后,拒绝了我的免修申请。当时罗伯特要是没有拒绝我的话,现在的我很有可能还是一位工程师。

后来我才发现,人类进化与生物人类学领域中有许多可以用来解释人类行为和决策行为的重要内容。我还了解到罗伯特和他的长期合作者、生态学家皮特•里彻森,一直以来致力于用群体遗传学所使用的数学方法来进行文化方面的研究。这种方法给人提供了一个系统地思考自然选择是如何塑造了人的学习能力与心理空间的角度。虽然我对群体遗传学不太了解,但好在曾作为一名工程师的我,是知道状态变量、微分方程与稳定平衡等概念的,这让我大致读懂了他们所写的文章。第一学年快结束时,在罗伯特指导下的一个项目中,我设计了一个MATLAB(矩阵实验室)程序来研究遵守规矩的演进过程(详见第4 章)。

在进入研究生三年级后,已经准备好毕业的我决定重新投入之前的计划,这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新的开始。我给自己制订了一个“阅读年”计划,尽管我知道这样的举动意味着我会推迟一年进入博士生阶段,或许也只有在人类学系学习才能做到不去考虑这些事情。在那一年里,我没有要修习的课程,也没有从导师那里分派下来的任务,更没有人关心我在做什么。我去图书馆搬来一箱关于认知心理学、决策行为、实验经济学、生物学及进化心理学内容的书籍进行阅读。在这之后,我开始关注期刊论文,我查阅了每一篇与“最后通牒博弈”实验经济学相关的论文,并在马奇健格部落度过的第二和第三个夏天里参考了这些论文。我还阅读了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阿莫斯•特沃斯基以及政治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许多著作。而卡尼曼与奥斯特罗姆在后来都拿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此期间,我从未中断过人类学民族志相关书籍的阅读(这可以说是我的趣味阅读)。从许多方面来说,那一年的学习内容确定了这本书的研究对象,直到那一年结束,我对我想要做什么事情有了初步的想法。我的目标是将社会科学与生物科学领域的观点整合在一起,建立一个以我们物种的文化特性为重点来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的进化论方法。为此,我们需要动用一切现在能够获取到的实验报告、采访资料、系统的观测结果、历史数据、生理指标及丰富的民族志等资源,并且对其进行充分利用。我们还需要研究人类,这里的人类不是指大学实验室里的实验对象,而是指走进这些人所生活的社群,对他们的一生(从婴儿到老人)进行考察。站在这样的角度来看,像人类学这样的学科,尤其是作为人类学分支学科的经济人类学,看起来是如此渺小与孤立。

1985 年,博伊德与里彻森在马克•费尔德曼与路卡•卡瓦里– 斯福尔扎奠定的基础之上,出版了《文化与进化过程》一书,并在这本书中展示了他们的一些主要理论基础。但是直到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基本上没有出现这方面的实证性研究成果,也没有产生出一系列的研究方法,更没有建立起能够检验由进化模型所产生的理论的机制。此外,当时存在的有关心理进程的观点,还没有发展到可以轻易地将正在逐渐兴起的文化演进心理学、神经系统科学,抑或附在科学翅膀上的文化人类学连接在一起的地步。

就在这个时期,两位新的研究生拜入罗伯特•博伊德的门下,他们分别是弗朗西斯科•吉尔– 怀特与理查德•麦克尔里思(现在他是马克斯– 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在不久之后,娜塔莉•史密斯(现在已经是我的妻子娜塔莉•亨里奇了)也从考古学系转到我们这里并与罗伯特一同工作。转瞬之间,我不再是一个人了。我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了兴趣相投的合作者。那是一段光阴似箭却振奋人心的时光,就像有人突然把车上的刹车拿掉,车子再也无法停止一般,似乎每时每刻都有新的想法与思维方式迸发出来。罗伯特和我当时在组建一支由民族志学者与经济学者组成的实地考察团队,前往世界各地进行行为实验以及研究人的社会性问题。这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因为民族志学者从来不会加入团队工作中来,更不会用到(或者没有用到过)经济学的博弈理论。根据我在秘鲁进行的第一次实验,我写了一篇题为《经济行为中文化是否重要?》的文章向我之前在图书馆翻阅过的《美国经济评论》杂志投稿,当时作为人类学系研究生的我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份经济学科中的顶级期刊,也不清楚当时的经济学家又是怎样质疑文化的作用的。与此同时,弗朗西斯科引入发展心理学的方法来证明他对蒙古游牧民族的民俗社会学及种族渊源的观点(参见第11章)。而娜塔莉与我则开发出公共池塘资源(CPR)博弈来研究秘鲁地区出现的节能行为(遗憾的是,后来才知道在我们之前已经有了这样的概念)。理查德编写了当时尚没有人做过的关于推测“文化发展”的程序,并与加州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科林•卡默勒讨论了如何使用计算机实验技术来检验社会学习理论的方法。有天早上,弗朗西斯科和我想到了一个关于人类地位的新理论(参见第8章)。在阅读社会学文献时受到创新扩散理论的启发,我开始设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否有可能从新的思想与技术的扩散探测到文化学习的“特征”。这些早期的努力在不同学科中成为大量的研究对象。

从1995 年开始这项工作以来,已经过去了20 年时间,我将此书作为尚在继续的进程中的一个路标。我坚信若想了解人类,并且为人类的行为与心理建立一个科学体系的话,我们需要从人性的进化理论开始,正确地做到这一点对踏出下一步将是至关重要的。我也从最近发布的题为《思维、社会与行为》的2015 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受到了巨大的鼓舞。这份由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强调,承认人类是一种自动的文化学习者是具有决定性的认识。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所遵循的社会规范以及文化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所关注的、感知的、经历的东西以及我们的价值观。这与我之前发表的《经济行为中文化是否重要?》一文中提出的质问一脉相承。现在的世界银行经济学者显然也认为这是重要的。

我在编写此书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帮助。首先,这本书之所以能够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的妻子娜塔莉,我们在知识上进行了交流。娜塔莉把每个章节都阅读了至少一遍,并且提供了关键的反馈。只有在她看过之后,我才会放心地拿去给别人审阅。

在线试读

第1章

一种令人费解的灵长类动物

你和我都是一种相当奇特的物种中的一员,属于一种令人费解的灵长类动物。

远在农业革命、第一批原始城市或工业技术出现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遍布全球。从干旱的澳大利亚沙漠到寒冷的西伯利亚大草原,我们祖先的居住地遍布地球的主要陆地生态系统——远远超过其他陆栖哺乳动物。然而,奇怪的是,与其他动物相比,我们的祖先在体格上相对弱小、不够敏捷,在攀爬树木方面也显得相当可怜。虽然人类莫名其妙地在长跑能力与快速精准的投掷技术上具有优势,但这并不妨碍任何一只成年大猩猩随意击败我们、大型猫科动物轻易追捕我们。我们分辨不出可食用或有毒的食物,并且我们内脏的排毒能力也相当弱。尽管我们并非天生就知道如何取火并将食物煮熟,我们的消化系统却过度依赖煮熟的食物。跟其他与人类体型相似、食量相当的哺乳类动物相比,我们的肠胃都过于短小,牙齿也不够锋利。刚出生的人类婴儿,体型偏胖而且发育不够成熟,就连头盖骨也还未完全闭合。不像雌性猿类,人类女性整个经期都可以接受求爱,四五十岁进入更年期后会失去生育能力。不过其中最令人诧异的是,虽然我们拥有足够大的脑容量,但我们的聪明程度似乎不足以与此脑容量相匹配,至少我们没有天生就聪明到可以解释人类为何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也许你会对最后的观点持怀疑态度。

那么,现在我们来假设一场野外生存游戏。让一支由你和49 名人类同伴组成的队伍,与另一支由50 只哥斯达黎加卷尾猴组成的队伍,空降到遥远的非洲中部热带雨林进行荒野求生。两年之后,我们会回到这里清点人数,幸存者多的那支队伍将赢得比赛。当然,为了公平起见,两支队伍都不允许携带任何求生装备:火柴、储水容器、刀具、鞋子、眼镜、抗生素、锅具、绳子等。但是,为了表达善意,我们将允许人类队伍——而不是卷尾猴队伍——穿上衣服进行比赛。两支队伍将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为期两年的荒野求生游戏,在同样陌生的森林环境中只能依靠自己的智力以及与队友间的相互协助进行求生。

你会赌谁取胜呢,卷尾猴队伍还是人类队伍?在打赌之前,我想知道的是,你有几成把握能够独自制作箭头、捕鱼网或搭起庇护所?你是否知道哪些植物和昆虫是有毒的(许多都有毒),或者你知道如何解它们的毒吗?你能否在没有火柴和铁锅的情况下生火做饭?你会制作鱼钩吗?或者你能做出天然黏合剂吗?你能辨认出哪些蛇是毒蛇吗?在夜晚遇到猛兽时你将如何自保?如何找到水源?你对追踪动物的技巧又有多少了解呢?

不如让我们面对现实,人类队伍在很大程度上会输掉比赛,而且极有可能是惨败,顶着一颗臃肿的脑袋以及满怀一腔狂妄自大,输给一帮猴子。但是,如果我们在作为人类发源地的非洲都没办法依靠狩猎采集生存下去的话,那我们长着这么大的脑袋究竟有什么用呢?我们又是如何迁徙并适应地球上那么多不同的生态系统的?

我们人类成功的秘密,不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在冰河期反复遭遇那些典型生存难题时,被激发了直觉、天生的智慧或心理技能。我们能够在如此广泛的环境中幸存并得以繁衍,依靠的不是我们个人智力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的应用。正如你将在第2 章中看到的,在去掉我们后天从文化中习得的思考能力与专门知识后,与猿类面对同样的问题时,我们没有那么突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我们也就不能充分说明人类遍布全球的秘诀与拥有较大脑容量的必要性之间的联系了。

实际上,我们听说过许多人类进行生存实验的故事,比如在加拿大北极地区或得克萨斯湾沿岸,就有过倒霉的欧洲探险家流离在险恶的环境下挣扎求生的案例。正如第3 章所示,这些探险案例通常会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他们要么全部遇难,要么就是被当地原住民所救,而这些原住民已平安无事地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生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了。因此,你的队伍会输给猴子的真正原因在于——不同于其他物种——人类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并沉溺其中。此处的“文化”,我指的是由实践、技术、探索方法、工具、动机、价值以及信念构成的整体概念,这些“文化”大部分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从别人那里习得的。在这次生存游戏中,获胜的唯一希望,是指望人类队伍在无意中遇上生活在这片森林的俾格米人,并与他们结为朋友。这些在这片森林生活了很久的俾格米人,尽管身材矮小,却习得了前人留给他们的如何在丛林中生存并繁衍的专门知识及技能。

了解人类的演化进程以及我们为何与其他物种有所不同的关键之处在于,承认我们是一种文化物种。或许在100 万年之前,人类演化谱系中的成员们就在相互学习中开始积累文化。这样,通过从别人那里学来的狩猎习惯、制作工具的能力、追踪动物的技巧和鉴别可食用植物的方法,再加上从前人那里得到的经验,就可以使这代人进一步整合与改进这些技术。在这样历经数代人的传递而建立起的结构下产生的庞大而复杂的一整套技术与技能经验,是仅凭一个人的才智与经验穷其一生精力也无法做到的。从因纽特人制造的雪屋、火地岛人的弓箭、斐济人的鱼图腾到后来的数字、文字及珠算的出现,我们可以列举出数不胜数的例子。

一旦这些实用的技巧与经验经过数代人的传递得到积累与提升后,自然选择就会青睐那些更好的文化学习者——那些在不断扩大的自适应系统中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可用信息的人。在文化演进中产生的诸如取火、烹饪、切削工具、衣物、简单的手势语、投掷标枪及储水容器等新产品或新技术成为遗传上塑造我们思想与身体的主要选择压力的起源。这种遗传与文化间的相互作用,或者我所谓的“文化–遗传的共同演进”,驱使着我们人类走向在自然界从未出现过的全新演化途径,让我们变成与其他物种截然不同的一种全新形式的动物。

然而,在承认我们是一种文化物种之后,演进的方法就变得尤为重要。我们会在第4 章中看到,我们学习别人的能力本身就是自然选择精心打造的产物。我们能够自适应学习,即使是一个婴儿,也会小心翼翼地选择在什么时候、从谁那里学习什么样的内容。从年幼的学习者到成年人(甚至读MBA的学生们)都会无意识地根据学习对象的声望、所取得的成就、掌握的本领、性别及种族等信息,优先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我们很快就可以从别人那里学到偏好、动机、信仰、策略以及奖惩标准等知识。随着一个人的选择性注意和学习倾向形成的个人处理方式与记忆得到传播,文化也在这样无形的过程中发生演进。不过,这种文化学习能力也引起了整体文化知识的积累与形成的遗传演进之间的互动,并持续对我们的人体结构、生理机能与心理状态的形成产生影响。

从解剖学与生理学角度来看,当我们越渴望获得自适应文化信息时,我们的大脑就会越迅速地扩大,以确保有足够空间来对新的信息进行储存和整理。此外,被延长的童年期以及更年期之后的余生,使我们有充分的时间获取更多知识并有机会将其传递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会看到文化演进在人类身体的各部位都留下了痕迹。它以遗传演进的形式改造了我们的大腿、小腿、双脚、臀部、胃、肋骨、手指、韧带、下颌、咽喉、牙齿、眼睛、舌头以及更多部位。这使得在生理上又胖又弱的我们也能够成为有力的投掷者与健硕的长跑者。

而在心理学上,迫于生存压力,我们又太过依赖从文化演进中获取的精细而复杂的产物,致现在的我们经常会把重心更多地放在从我们的共同体中所学的东西上,而不再信任自己的个人经验或天生的直觉。只有在理解了我们对文化知识的依赖程度,以及在这种文化演进的细微选择过程是如何产生比我们个人提供的解决方案更优越的“解决方案”后,才能解释清楚这种令人费解的现象。在第6 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下问题来说明上述观点:为什么居住在炎热地区的人更倾向于在食物中加入更多的香料,并认为那样做更美味?为什么美洲原住民会习以为常地将烧过的贝壳或木灰放进他们食用的玉米粉中?古代的占卜仪式是如何利用博弈论战略来获取更多猎物的?

电子书信息 人类成功统治地球的秘密 PDF电子书 5.58M
获取电子书

本站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人类成功统治地球的秘密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