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2017全球现象级畅销书。2017年5月美国上市,一年销量即达100万册,横扫亚马逊、Goodreads(美国豆瓣)等各大榜单,《纽约时报》畅销榜已持续在榜60周。国家地理、探索频道、BBC极力推荐。目前已被翻译为40种语言。
★还未引进国内就口碑爆棚。搜狐、简书、界面等国内主流媒体、自媒体竞相介绍;入选罗辑思维·罗胖精选书单,“得到”万维钢·精英日课倾情解读;微信、微博、豆瓣等自发传播无数。
★全球网红科学家、科普作家。尼尔·泰森是美国家喻户晓的明星科学家、卡尔·萨根的传人、霍金科学传播奖得主。他的科普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持科普脱口秀StarTalk、客串《生活大爆炸》、主演纪录片《宇宙:时空之旅》。
★写给每一位地球人的宇宙通识读物。仅用6万字、12个章节,囊括宇宙探索的历史、*前沿的宇宙学知识,从未有人能把宇宙学讲得如此言简意赅、扣人心弦。
★不但让人获得知识,更能影响人的三观,充满人文关怀。在整天忙着生活忙着赚钱的同时,了解一些天体物理学,具备一种“宇宙视角”,可以使人变得更理性、更通达、更自由,启发你重新认识自己,甚至改变人你的三观。
内容简介
空间和时间的本质是什么?宇宙如何起源的?我们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吗?这是萦绕在每个人心灵深处的追问。但当今时代,人们更加忙碌,更没有时间通过读大部头的专业书来获取相关知识。
谁能引导我们去追索这些知识呢?没有比尼尔·泰森更合适的人了 。他的这本《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简洁而清晰,处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你可以在繁忙的日常里随时随地享受其中隽永的章节。
当你品呷早间咖啡的时候,当你在乘坐地铁、等侯火车或航班的时候,《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会用最易懂的语言,为你讲述你最关心的宇宙问题:从大爆炸到黑洞,从夸克到量子力学,从搜寻宜居行星到寻找地外生命……
作者简介
目录
推荐序1 (万维钢)
推荐序2 (张双南)
推荐序3 (李 淼)
自序
1.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故事
2.在地如在天
3.要有光
4.在星系之间
5.暗物质
6.暗能量
7.元素周期表里的宇宙
8.关于球形这回事儿
9.不可见光
10. 在行星之间
11. 另一个地球
12. 基于宇宙视角的反思
前言
推荐序1 万维钢
偶尔仰望星空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呢?你想到了宇宙之博大和个人之渺小、想到了真理、想到了公平和正义吗?如果只想到这些,你就错过了最动人的主题。
现代天体物理学比任何文艺青年所想象的东西都要丰富很多很多倍,也精彩很多很多倍。我们赶上了一个新观测手段层出不穷、宇宙知识爆发式增长的时代。我们今天对宇宙的了解,跟一百年之前,甚至几十年之前都非常不一样。我们已经有很大的把握知道这个宇宙是怎么回事,而你也有权知道。
这本书允许你问这个宇宙是从哪里来的这种大问题,并且提供了相当可靠的答案——而你将会发现,这其实是非常幸运的事情,因为正如泰森所说,宇宙本来没有义务让我们理解。
尼尔·泰森是卡尔·萨根的传人,他是这样一本书最合适的作者。你的阅读历程将伴随着赞叹和思考,你将收获一个宇宙学的视角。
推荐序2 张双南
现代社会大家都很忙,但是又都兴趣很广,对天文宇宙的爱好几乎成了“文化人”的标识之一。然而,大部分人在学校都没有学习过天文和天体物理学,面对滚滚而来、整天刷屏的各种天文新发现的报道,很多人虽然常常不明觉厉,但是还是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否则就不能愉快地和人谈论各种天文宇宙的最新话题了。
系统地上天文课?太忙,没有时间!抽碎片时间系统地读天体物理的书?太折磨人了,实在是看不进去啊!这本书就是大家的福音!仅仅12 章、6 万字,就把从宇宙诞生到寻找地外家园这些主题都说清楚了,最后还进一步引发人们对人生和宇宙的哲学思考!
既然大家都很忙,那么我推荐两种阅读方式:对像我这样连周末和假期都没有的读者,您可以一次读一章,花15~20 分钟,不难吧?对于那些也非常忙,但是偶尔能够有个周末或者假期的读者,我建议您就一口气读完,这样比较过瘾!还等什么?现在就开始读吧!
推荐序3 李淼
生活在21 世纪开端,有时我们并不知道这个时代有多特殊。但是,只要我回想起青年时代读到的关于天文和宇宙的科普书籍,就发现在短短的三十年中,人类在理解宇宙这件事上走了多么远。
我们现在可以讲述一个几乎完整的关于宇宙的故事,这个故事既宏大又迷人。宇宙开始于一场大爆炸,之后一些元素形成了,一些恒星和星系形成了。星系中不断有新的恒星形成,有超新星爆发,甚至有黑洞互相碰撞。这是一个既神奇又可以理解的宇宙,而我们这些生活在暗淡蓝点一般的地球上的人,看起来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却又是能够理解宇宙的一种生命。
我是一口气读完尼尔·德格拉斯·泰森这本精彩的关于宇宙的书的,它本身就是一个童话一般的故事。作者本人就是一位善于在视频中讲述科学故事的人,这一次,我相信你也会一口气读完这个故事。
自序 尼尔·泰森
最近几年,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有一个值得上新闻头条的宇宙新发现。尽管这有可能是媒体把关人对宇宙产生了兴趣,不过这些新闻数量的上升更可能来自公众科学兴趣的真正提升。相关的证据有很多,从受科学启发或包含科学内容的热门电视节目,到由大牌明星主演、著名电影公司和导演拍摄的科幻影片的成功。最近,以重要的科学家为主角的传记电影已经自成流派。科学节、科幻大会和科普纪录片也在世界各地广为流行。
在这类科幻影片中票房颇高的,是由一位著名导演拍摄的,发生在绕着遥远恒星运行的一颗行星上的故事,一位著名女演员扮演的天体生物学家在电影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虽然在这个时代,大多数科学分支都有长足发展,但天体物理学一直是其中的翘楚。我想我知道原因:我们每一个人在某个时间都曾仰望夜空,都想知道: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它是如何运行的?我在宇宙中处于什么位置?
如果你实在太忙了,没空通过上课、读教科书或看纪录片来理解宇宙,可你仍在寻找对这个领域简短而有意义的介绍,那么我为你提供了这本《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在这本小书里,你将对推动当代宇宙学的所有主要思想和发现获得基础而连贯的了解。如果我讲得还不错,你就会从人文意义上通晓我的专业领域,那时你可能会渴望进一步深入了解宇宙。
在线试读
1.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故事
世界已经存在很多年了,
它一旦被设定了合适的运动,
其他的一切都随之而来。
——卢克莱修,古罗马哲学家,约公元前50年
起初,将近140亿年前,已知宇宙所有的空间、所有的物质、所有的能量,都包含在一个极小极小的尺度之内,比这句话末尾的句点的一万亿分之一还要小。
那时的温度是如此之高,自然界中描述这个宇宙的四种基础作用力还是统一的。虽然我们依然不知道它是如何出现的,但这个比针尖还要小的宇宙只能膨胀。急速膨胀。我们将其称之为大爆炸。
爱因斯坦在1916年提出的广义相对论,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引力的现代理解,即物质和能量的存在弯曲了围绕它们的空间和时间结构。在20世纪20年代,量子力学被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微观世界的现代观念:分子、原子和亚原子粒子。但是这两种对自然界的理解在形式上是彼此不相容的,这使得物理学家们开展了一场竞赛,要将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融为一种内在一致的量子引力理论。虽然我们还没有到达终点,但我们知道最大障碍的确切位置。其中之一是在早期宇宙的 “普朗克时期”。那是大爆炸之后时间间隔从 t = 0 到 t =10?43秒(1秒的千亿亿亿亿亿分之一),并在宇宙尺度增长到10?35米(1米的千亿亿亿亿分之一)之前。这些难以想象的小量被命名为普朗克时间和普朗克长度,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是德国科学家,他在1900年引入了量子化能量的概念,被誉为“量子力学之父”。
引力和量子力学之间的冲突对当代宇宙没有什么实际的影响。天体物理学家们把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原理和工具应用于不同种类的问题。但在宇宙开始的时候,也就是普朗克时期,极大也是极小,我们怀疑两者一定曾经有某种强制联姻。唉,然而我们对它们在那个仪式上交换的誓言一无所知,所以没有任何(已知的)物理定律能够描述宇宙在那个时期的行为。
尽管如此,我们预计在普朗克时期结束时,其他三种自然力仍然统一,引力逐渐分离出来,成为我们目前的理论可以很好地描述的独立作用力。随着时间达到10?35秒,宇宙继续膨胀,稀释了所有曾集中的能量,刚才还保持统一的作用力分裂成“弱电力”和“强核力”。后来弱电力分裂成电磁力和“弱核力”,从而使得我们已经能够认识到的四种作用力显露了出来:决定放射性衰变的弱核力,把原子核束缚起来的强核力,使得分子结合在一起的电磁力,把大团物质聚集在一起的引力。
*
从宇宙诞生开始,至此过去了万亿分之一秒。
*
在那个时间,以亚原子粒子的形式存在的物质,与以光子的形式存在的能量(光子既是粒子又是波)之间的相互作用持续不断。那时的宇宙温度足够高,这些光子会自发地把它们的能量转换为成物质—反物质粒子对,紧接着又彼此湮灭,把能量重新转换为光子对。是的,反物质是真实的,我们已经发现了它,这并不是科幻作家的想象。这种能量和物质之间的转换完全遵守爱因斯坦最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它既可以用来算你的能量“值”多少物质,也能用来算你的物质“值”多少能量。方程里c2是光速的平方,它是个巨大的数字,用它乘以质量,让我们知道在这个“运算”中我们可以获得多么巨大的能量。
在强核力和弱电力分道扬镳之前、之中、之后这段极短的时间里,宇宙变成了由夸克、轻子和它们的反物质兄弟——还有承担它们相互作用力的玻色子——共同组成的一大锅沸汤。这些粒子家族每一类都有好几个变种,但它们都被认为无法再分割成更小或更基本的粒子了。普通的光子是玻色子家族的一员。对于非物理学家来说最熟悉的轻子就是电子,可能还有中微子。至于最熟悉的夸克……好吧,没有你们熟悉的夸克。夸克一共有六种,每一种都被赋予了一个抽象的名称,这些名字不具有真正的语言学、哲学,或教育学的目的,只是为了区别彼此:上夸克和下夸克、奇异夸克和粲夸克、顶夸克和底夸克。
玻色子,顺便说一下,是根据印度科学家萨特延德拉·纳特·玻色而命名的。“轻子”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leptos,意思是“轻”或“小”。然而“夸克”这个名字则有一个颇具文学色彩也更富想象力的起源。物理学家莫瑞·盖尔曼在1964年提出存在夸克,它们是中子和质子的内部成分,他当时认为夸克家族只有三名成员,所以从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芬尼根的守灵夜》里一句含义出名模糊的句子“向麦克老人三呼夸克”(Three quarks for Muster Mark)借用了夸克(quark)这个词。这些夸克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的名字都特别简单——这似乎是当化学家、生物学家,特别是地质学家在给他们自己的研究对象命名时无法做到的事情。
夸克是古怪的野兽。它们跟质子和电子有个不同的性质,每个质子拥有 1电荷,电子拥有的电荷为–1,可是夸克具有的电荷为分数——只能是1/3或2/3。而且你永远不可能抓住一个单独的夸克;它总是跟附近的其他夸克抱成团。事实上,你把两个或更多个夸克分开的距离越远,把它们束缚在一起的力量也会随之增强——它们就像是被原子核内的某种橡皮筋拴在一起。夸克被分离得足够远时,橡皮筋断裂,原本储存的能量会“召唤”质能方程E = mc2在橡皮筋两端各产生一个新的夸克,把你又带回到了出发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