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力:如何超越认知盲点 掀起社会心理学革命的认知力提升法

 

编辑推荐——慧眼看PDF电子书

·掀起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革命,重塑认知维度,做效用最大化决策。

·塑造认知力,超越认知盲点是达到内心想法与外在行为平衡的根本要素。

·兼具权威性与可读性,了解隐性偏见,发现产生认知盲点的原因。

内容简介——慧眼看PDF电子书

“我了解自己的内心。我能公正而准确地评价他人。”

你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想法吗?人类意识到自己的想法的比率其实是很低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对自我洞见保持谦卑的态度。

我们终其一生与种种文化态度共存,它们所针对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民族、国籍、性取向、宗教信仰、社会阶级乃至是否有残疾。在这些文化心态的影响之下,其实每个人心底都对他人有些偏见,这正是心理学家马扎林·贝纳基和安东尼·格林沃尔德在本书中重点探讨的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对上面引述的自我认知提出了质疑。本书作者用“认知盲点”来比喻人们思维中暗藏偏见的区域。在浑然不觉的情况下,我们对不同社会人群的“刻板印象”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好恶,以及对他人性格、能力、潜力的评价?贝纳基和格林沃尔德抛出了这一系列问题,引导我们抽丝剥茧去找到自己身上的“潜意识偏见”或“隐性偏见”,做出效用最大化决策。

作者简介——慧眼看PDF电子书

马扎林·贝纳基(Mahzarin R. Banaji)和安东尼·格林沃尔德(Anthony G. Greenwald)已经合作了30多年,两人分别任教于哈佛大学和华盛顿大学,是两位社会心理学家。他们志趣相投,都希望通过研究理解人类思维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运作方式。他们和同事布莱恩·诺塞克一起开发了“内隐联系测验”。这种方法改变了他们自身,也改变了他们的研究工作和所研究的学科领域。在内隐联系测验网站上,有超过1400万人完成了这项测试。在本书中,来自作者所在实验室的研究数据和上述网站的测试结果首次与普通读者见面。

目录——慧眼看PDF电子书

推荐序

序 言

1

社会动物的认知错误

视觉认知错误:两张桌子完全相同

记忆认知错误:根本没有“昆虫”这个词

两种著名的认知错误:可得性启发法与锚定效应

社会认知错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我们为何会背离效用最大化原则?

2

事实的阴影——各种颜色的谎言

灰色谎言:抱歉,她不在家

无色谎言:我每天只抽半包烟

红色谎言:我爱你

蓝色谎言:我总是勇于承认错误

用问答方式来做研究可行吗?

重新审视我们的诚实度

3

寻找我们内心的潜意识偏见

扑克牌分组测试

“花卉—昆虫”内隐联系测验

关于态度的内隐联系测验

关于种族的内隐联系测验

无意识的偏好是否等同于偏见?

通过测试结果能否预测人们的行为?

4

思维的鸿沟——沃尔沃家用轿车与红色保时捷

思维的两个系统:反省思维和自发思维

分离:互相矛盾的理性与直觉

认知失调带来的困扰

你真的了解自己内心的想法吗?

你会和入殓师约会吗?

潜意识的强大力量

你觉得这则笑话好笑吗?

谁更喜欢老年人?

将忧虑转化为改变自我的力量

5

给不同的人贴上不同的标签

刻板印象有对有错

刻板印象不会一成不变

刻板印象或多或少是负面的

群体分类与我们的行为

擅长分类的人类思维

我们所持有的那些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与独一无二的人类个体

刻板印象是一把双刃剑

6

偏见的隐性成本

地球是球形的与地球是圆形的

关于“一夜成名”的记忆实验

刻板印象的代价:错把好人当成罪犯

疑心的负担:奥巴马的总统竞选之路

刻板印象短时间内不会消失

求职时,你是否看重领导的性别?

具有破坏性和毁灭性的刻板印象

7

“我们”和“他们”

印随行为会如何影响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模式?

婴儿的偏好与选择行为

儿童与他们的“性别俱乐部”

“最小群体”实验的重大发现

大脑是否在乎“我们”和“他们”的差异?

裁缝的手与耶鲁教授的手

8

终极目标——消除盲点、隐性偏见与歧视行为

乐团如何才能招募到最优秀的演奏家?

认知错误能被消除吗?

尝试找到消除刻板印象的办法

歧视行为与好人的内群体偏好

向前一步,摆脱对自身的偏见

认知错误、盲点和解决方案

 

附录一

附录二

致 谢

前言——慧眼看PDF电子书

序 言

和所有脊椎动物一样,人类双眼的视网膜上也有一个盲点。这个区域叫盲点区(希腊语的原意是“黑暗”),意思是没有对光敏感的细胞,因此虽然光照射在此区域,却无法通过有效途径被大脑的视觉区域感知。

矛盾的是,人们能“看见”自己的盲点。不信让我们尝试一下:下页图中的长方形中间有个“ ”,用手遮住一只眼睛,另一只手将这幅图举起离眼睛一臂距离。然后缓缓将这幅图拉近,这时眼睛仍然关注“ ”。当距离眼睛大约 6 英尺1时,与睁开的那只眼睛同侧的黑点将会消失。将这幅图继续拉近的时候,黑点会重新出现。黑点消失的那一刻就是那一点的光线射入视网膜中盲点的时刻。有意思的是,当你将视线转换到另一侧能看见的黑点上时,“ ”就会消失。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黑点消失的位置, 并没有在网格背景上留下空缺,你看见的是没有间断的网格线。你的大脑相当了不起,它用合理的事物—这个长方形上网格线的延伸补了盲点的空缺。

除了刚才你经历的现象,还有一种病理学条件下的现象——盲视。盲视病人能够准确地伸手获取放在他们面前的物体,却完全意识不到对于该物体的视觉经历。如果在盲视病人面前放一把锤子, 然后问:“你能看见面前的东西吗?”病人会回答:“不能。”但是如果让病人伸手去拿那把锤子,病人却能够成功地完成这个动作,可他刚才竟然说看不见面前的锤子。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正是由于盲视的条件创造了一条视网膜与大脑之间的通道,即使在没有视觉意识的情况下,这一通道也能对行为进行指引。

本书的关注点并不是视觉感知的影响,而是另一种类型的盲点,包括一系列隐性偏见。这种隐性偏见造成的盲点和人们在刚才的网格实验中产生的盲点有一个相同点:我们对这种隐性偏见和对自己双眼视网膜上的盲点一样察觉不到。这种盲点与戏剧性的病理学现象盲视也有一个共同特征:正如“看”不见锤子的病人一样,他们的行为无意识地被影响,隐性偏见也能够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指导我们的行为。

书中所指的隐性偏见包括哪些内容呢?它们缺少一个更加确切的术语,指代我们对特定社会群体有局限性的认知。由于我们在文化环境中反复接触到这些知识,因此将它们储存在了大脑里。它们一旦在我们的大脑中成形,这种隐性偏见将会影响我们对待特定社会群体的行为,但是我们却对这种区别对待全然不知。通过与人们探讨隐性偏见,我们发现大多数人对于自身行为被无意识的思想影响表示不敢相信。

本书的目的在于说明为什么以作者为主的众多科学家,认为隐性偏见十分可信。大量的科学证据都能证实这个结论,想要说服读者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挑战。我们如何在大脑毫无意识的情况下证明事实确实存在呢?

电子书信息 认知力:如何超越认知盲点 掀起社会心理学革命的认知力提升法 慧眼看PDF电子书 5.69M
获取电子书

本站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认知力:如何超越认知盲点 掀起社会心理学革命的认知力提升法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