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慧眼看PDF电子书
1274年和1281年,忽必烈两次派遣军队,跨越海洋征伐日本。长久以来,由于史料相对缺乏,以及研究者立场和角度不同,关于这两场战争的真相扑朔迷离。
作者在广泛阅读中文、日文、英文等各语种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元朝、日本、高丽等多方视角展开叙事,还原了当时东亚地区的政治局势,完整呈现了两场战争的全貌。书中清晰叙述了元军的战争意图、备战过程、进军路线和撤退状况,也展现了当时日本方面的权力格局和军事防御措施。
本书既有对大时代背景的宏观描绘,又在微观层面对个体命运有着细致展现,融小说般的生动情节于学术研究的细致分析之中。作品围绕元军内部矛盾、面临的天气状况、作战策略等诸多因素,对元军失利的原因进行了全面探讨,并对如何认知这两场战争的性质,提出了独特见解。
作者简介——慧眼看PDF电子书
周思成,男,1984年生于湖南长沙,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现就职于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主要研究领域为蒙元史、民族史和军事史,通晓英语、法语、德语,能阅读日文、俄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拉丁文、波斯文、阿拉伯文、藏文、维吾尔文和蒙古文。已在《民族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军事历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6篇,出版译著3部。
目录——慧眼看PDF电子书
引 子 鼙鼓声来
第一章 新朝大元,老皇忽必烈
一、“圣诞节”的汉式朝仪
二、在兄长蒙哥的阴影下
三、意外的崛起
四、从蒙古到大元
第二章 蒙古帝国的野心与黄金之国日本
一、蒙古的野心
二、是“国书”还是“臣服诏书”?
三、“合法性欠缺综合征”
四、遍地黄金宝珠的“Zipangu”
第三章 对手和帮手
一、两个11岁的箭术高手
二、“上首功”的武士国
三、高丽的亲家和驸马爷
四、东征军驻高丽前进基地
第四章 没有硝烟的战场
一、赵良弼的最后心愿
二、海边的闹剧
三、李藏用导演戏中戏
四、大间谍登场
五、上智为间
第五章 隔海的较量
一、大黑天神对阵“二十二社”
二、七拼八凑的东征军
三、诸公碌碌皆余子
四、北条执权的攘外与安内
五、“散地,吾将一其志”
第六章 D日:喋血博多湾
一、目标:九州太宰府
二、万棹千帆入博多
三、邂逅东亚的“马穆鲁克”
四、第一印象
五、日落前的血战
六、“流将公”中箭
第七章 “文永之役”三大疑案
一、“矢尽而还”?
二、忽必烈的“秘密武器”?
三、败了?胜了?
第八章 天边的风暴
一、龙口惨案
二、有人枕戈待旦
三、有人实力暴涨
四、得志的武士
五、孤独的先知
第九章 东路军的困境
一、“八二六会议”与新战争计划
二、不祥之兆初现
三、东路军抢登志贺岛
四、狭路相逢海中道
五、突袭长门,退守壹岐
第十章 “一风扫荡蛮烟”
一、史上最大规模舰队与最糟糕指挥官?
二、状况迭出的平户会师
三、至暗时刻
四、“起风了,要努力活下去!”
五、落幕时分
六、逝者与还者
终 章 大元帝国的“奥古斯都门槛”
一、“大业”未竟
二、天机与民意
三、失败原因
四、“以秦灭秦”
本书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慧眼看PDF电子书
引子 鼙鼓声来
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本弘安四年)农历六月初的一个午后,日本镰仓,北条时宗御所。
时已入夏,淅沥连日的小雨刚刚止歇,从海上吹来微风,裹挟着丝丝凉意,从廊下透入竹帘,直达北条御所的正厅,又同那里迸发出的阵阵肃杀的乐声汇流一处,令坐在厅上和廊下的一众宾客不禁汗毛直竖。
正厅中央,身着红色狩衣的舞者,戴着一张狰狞的青铜假面,在一群黑衣舞者的簇拥下,踏着铿锵的乐声指麾击刺。
这场乐舞名为《陵王》,表现的是北齐兰陵王高长恭的显赫武功。据说长恭“才武而貌美”,所以临阵之际常戴着面具杀敌,勇冠三军,“武士歌之,为兰陵王入阵曲”。在镰仓时代,《陵王》是著名的“唐乐”,乐师和舞者,都是专程从京都请来的。很难想到,这场煞费周章安排的表演,只是为了取悦在座的一位中国僧人:建长寺住持无学祖元。
清癯的老和尚,身着素布单衣,仿佛浑然感觉不到让满座宾客动容的寒意。随着阵阵胡笳和金鼓的杀伐之声,老和尚的思绪早已飘回了5年前,他避难宋国温州能仁寺的那个初夏。
1276年(至元十三年)初,元朝大将伯颜已经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南宋的国都临安。传说,元朝大军驻扎在江边等待受降之际,南宋的太皇太后曾向海神祈祷,指望钱塘江大潮把这些北方野蛮人都冲走:“海若有灵,当使波涛大作,一洗而空之。”可惜,潮汐居然比平时晚了三日,“军马晏然”(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1《浙江潮》)。在当时大多数人看来,大宋的气运已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也有不少人并不这样想。于是,这年春天,元军只好又大举南下,消灭浙东与福建等地负隅顽抗的南宋残余势力。大军横扫“温、台、衢、婺、处、明、越及闽中诸郡”,所过残破。无学祖元寄居的能仁寺,虽僻处雁荡群山深处,也不可能独为一方乐郊。
那天,守着山门的小沙弥自山下小镇的亲戚家归来,惊魂甫定,诉说起连日来的经历:两日前,忽然冒出铁骑数百,在镇外的石桥附近徘徊。镇子里的百姓以为是前线败退下来的溃军,不但不害怕,反而扶老携幼前往观瞻。然而,日暮时分,镇上几个无赖剽悍之徒在巷子口逮住一名陌生面孔的探子,一问之下,才知道外面的军队是鞑子。第二天,铁骑从四面八方冲入镇子,绝望的百姓或持梃肉搏,或以桌椅拦截街巷,怯懦者自缢梁上,或举家自焚,一时间,镇子上空烟炎四起。说到这里,小沙弥结结巴巴补充说:“听闻大兵不日就要入山搜寻哩!”
片刻之间,合寺僧侣作鸟兽散。住在后院的祖元和尚是个外来户,当他做完功课上前殿转悠的时候,发现庙里已经空无一人,后厨也是釜爨狼藉,粒米皆无。和尚既然没有本地亲戚可以投靠藏匿,只好“兀坐堂中”,听候元朝大兵的处分。
他的“行状”作者静照如是描述当时的紧张气氛:元军士兵“以刃加颈”,高僧“怡然”不顾,随口吟诵了一首颂词,表示直面生死的坦然。这首颂词后来在日本广为流传,被称为“临刃颂”:
乾坤无地卓孤筇,喜得人空法亦空。
珍重大元三尺剑,电光影里斩春风。
和尚又为众军士讲述佛法,感化他们“悔谢作礼”而去。后来,祖元的徒弟慧广请了元朝翰林揭傒斯撰写《佛光禅师塔铭》。在揭翰林的笔下,这段故事被渲染得更富传奇色彩:“天兵忽临,白刃交师颈,师坚坐说法不顾,众敛兵作礼而去”。
祖元和尚十分幸运,因为蒙古帝国的军队绝非总是如此彬彬有礼。他们在中亚城市的屠杀,让志费尼这样的史学家连连感叹:传闻简直无法相信,所以数字也不敢记下来。志费尼和宏达迷尔还说,成吉思汗军队在攻陷中亚城市忒尔迷(今乌兹别克斯坦帖尔梅兹)后,抓住一个老妇人,老人哭喊着对士兵讨饶:“军爷饶命,小人有一颗大珍珠献上!”当士兵索要珍珠的时候,她说:“珠子被小人吞下肚了。”蒙古兵剖开老妇的肚子,果然找出了好几颗珍珠。结果,蒙古兵只要见到尸体和俘虏,就下手剖腹取珠(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
那天的情况,有些不太一样。大概“天兵”们琢磨,萧萧寒寺,仅有的细软或许早就被逃走的和尚们席卷一空,杀人无益;或者,当年带队搜山的那名百户清楚,和尚、道士和算命先生之流,不能随便杀。他记得,朝廷下发的文告里说得明白:“前代圣贤之后,高尚儒、医、僧、道、卜筮,通晓天文历数,并山林隐逸名士,仰所在官司,具以名闻。”(忽必烈《平定江南诏书》)又或者,闯入山门的恰好是董文炳的部队——董氏是金末北方战乱中幸存下来的少数军阀之一,家风谦慎,部队纪律不错。董文炳当时率军南下浙东和闽中,《元史》中他的传记就写了不少好话,一说他严禁部下践踏路边的庄稼,把南方老百姓感动得“不忍以兵相向”;一说他阻止了南宋守将火烧温州城,福建人感恩戴德,“庙而祀之”。当然,事实可能就是祖元的传记作者希望传达的那样: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只要有适当的机缘,人性中善的种子,依然可以发出微弱、坚定,因而动人的光明。
不管怎么样,无学祖元逃过一劫。但是,“大元三尺剑”显然也斩断了他对故土的最后一丝眷恋。
一年后,有人自日本国捎来“平将军”的书信,延请他赴日出任建长寺的住持。建长寺全称“巨福山建长兴国禅寺”,位于今天神奈川县镰仓市内,开山祖也是宋朝禅僧兰溪道隆(四川人)。当时,日本和中国的佛教文化交流极为频繁。据说,第三代幕府大将军源实朝,梦到自己是宋朝和尚的转世,甚至动过亲自航海入宋的念头。
收到信,祖元和尚咬了咬牙,给徒弟们讲了一番达摩祖师“逾海越漠”、不辞艰辛来中华传法的大道理,便毅然出海东渡。
想到此处,老和尚的思绪逐渐从五味杂陈的回忆中摆脱出来。这时,他才注意到,厅上泠然的乐舞早已停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股不安和狂热的气氛。他望向一侧,迎头遇上东道主时宗清澈的目光。
这张面孔太年轻了!看到年轻的幕府执权,祖元和尚总是想起另外一个同样也是以“陪臣”身份专权一国的人物——宋朝的贾似道。贾似道得势的时候,很欣赏祖元,还说动朝廷请他住持自己家乡台州的真如寺。祖元利用不多的几次机会,细细观察过这位权倾中外、炙手可热的权臣。如今他发现,时宗投来的那道目光里,蕴藏着的正是他屡屡从贾太师身上寻找不见的东西:能够忍辱负重、承载大任的刚毅。
时宗平静地递过来一张纸。侍立一旁的通事(翻译)尚未来得及开口,老和尚已看懂了纸上文字的意思。这是镰仓幕府的镇西探马连夜飞报来的军情文书。上面只是简单地写着:
五廿一,对马、壹岐,异国贼徒舟袭来。
宾主相顾无言,一时俱体会到了对方在沉默中的决然。
这支“异国贼”日后将以“东路军”之名留名史册,它是元世祖忽必烈第二次派遣征日大军的先发部队。就在那个阳光明媚的初夏午后,在大海彼端的庆元港(今浙江宁波),还有一位原南宋人,他的目光越过港内轴轳相接的船队,迫不及待地朝日本的方向远眺。他就是前南宋殿前副指挥使、大元征日的后续部队“江南军”的司令官范文虎。
祖元和尚在贾太师的府邸或许和范文虎有过一面之缘,可未必记得这个公子哥儿的长相;范殿帅也未必对恩主青睐的一个禅师有太多印象。如果没有南宋覆灭和日本远征,范殿帅只会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小人物,未必入得了后世史家的法眼。
其实,在本书的故事中来来去去的主角,也大都是些小人物。比如,在元军船队被“神风”席卷以后,因为在幸存者中军衔最高,被推举出来在孤岛上做最后抵抗的张百户;把自己珍爱的马鞍换了路费,上访邀功,还请画师把自己的事迹绘成长卷的下级武士竹崎;又或者,日本龙口山常利寺内孤寂的“元使五人塚”下,埋葬着的元朝使节,等等。若没有忽必烈征日本,这其中一半主角的历史名望将严重缩水,另一半主角大概会被历史永远湮没,留不下一丁点痕迹。
本书讲述的正是一位大人物和一群小人物演绎出的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