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心理学实证研究社会思维 《社会心理学》作者戴维·迈尔斯酝酿多年,打破传统之作

编辑推荐

  • 什么是自我图示?我们为什么会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度(焦点效应)?(见模块3“自我概念:我是谁”)
  • “事后诸葛亮”的社会心理原理是什么(后见之明偏差)?(见模块2“你早就知道了吗”)
  • 我们为什么都喜欢往自己的脸上贴金?(见模块4“自我服务偏差”)
  • 为什么在聚会上别人都轻松欢乐,而自己却害羞紧张?(见模块6“基本归因偏差”)
  • 我们能相信自己的直觉吗?(见模块7“直觉的力量与危害”)
  • 自我实现的预言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学习和工作会产生什么影响?(见模块8“非理性的原因”)

《社会心理学》作者戴维·迈尔斯酝酿多年,打破传统大部头教科书的编写方法,基于社会心理学的实证研究,以散文随笔的形式,为您解答以上似是而非、令人困惑的问题!

《心理学与生活》作者、斯坦福大学荣休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联袂推荐!

《我是谁:心理学实证研究社会思维》有如下特色:

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本书选取了11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话题,并组织成万字左右的模块,让知识更容易吸收,让读者更容易有阅读的“完成感”,让每一个人都能从社会心理学中得到启发和激励;

实证“硬核”,与时俱进:本书不是哲学思辨或“心灵鸡汤”,而是展现当代科学心理学对社会思维的实证研究,提供经得起严格检验的“硬核”知识,每一个知识点和结论都有研究文献作为证据支持,全套丛书的参考文献多达2500余篇;

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既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又有温暖的人文关怀;既有事实的严谨,又有智力上的挑战。两位作者如同新闻调查记者一样来揭示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展现社会心理学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同时反映现象背后的人文价值;

学科融汇,开阔视野:全书强调了那些来自人文学科知识传统的社会心理素材,融汇了来自文学、哲学、科学等学科的知识,有助于拓展人们的思维和意识,将人从现实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译文专业,准确流畅:北京大学侯玉波教授和清华大学廖江群副教授等联袂翻译,北大清华“社会心理学”全校公共课推荐参考用书;

内容简介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哲人们不断向我们揭示人是社会性动物。但这种哲学式的指引无助于缓解我们纷繁复杂的现实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实证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恰好可以弥补这种不足,为我们刻画出社会性动物的细节。

戴维·迈尔斯和琼·特韦奇的Exploring Social Psychology 以“社会思维”“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为主题,清晰地为我们展示了近百年来社会心理科学对上述问题的回答。该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大部头教科书的编写方法,将每个有趣的话题组织成10 000 字左右的篇幅,以符合人们长时注意的习惯时长,获得阅读的“完成感”。为了更加方便读者携带和阅读,我们在保留模块化编写优点的同时,在新版的改编中将500多页的原书按上述三个主题拆分为三个小本。

本书《我是谁:心理学实证研究社会思维》,便来自Exploring Social Psychology 的*编“社会心理学导论”和第二编“社会思维”,探讨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涉及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控制、自我服务偏差、社会信念和判断、态度与行为的相互影响等内容。

全篇逻辑严谨、用语清晰、言必有据,与市面上处理这些主题的常见写作手法形成鲜明对比;它或许不能解决您的所有困惑,但不论您是心理学的本科生、研究生、专业从业者还是普通读者,本书都能为您带来惊喜。

作者简介

戴维·迈尔斯

1942年生,美国密歇根霍普学院(Hope College)心理学教授,是知名的心理学家。迈尔斯著述颇丰,已出版17部著作,包括经典畅销教科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纲要》等。迈尔斯在30多种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包括《科学》《美国科学家》《美国心理学家》和《心理科学》等。他还致力于把心理学知识介绍给普通读者,在近50种科学杂志上撰写专栏,包括《今日教育》和《科学美国人》等。由于迈尔斯在研究和写作上的突出贡献,他曾获得众多奖项,包括美国心理学协会的“高尔顿·奥尔波特”奖、美国脑和行为联合会的“杰出科学家”奖、美国人格及社会心理学分会的杰出服务奖以及2011年美国科学院的总统奖,等等。

琼·特韦奇

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凯斯西储大学完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博士后研究。现在是美国圣迭戈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已发表120余篇科学论文,主题涉及代际差异、文化变迁、社会排斥、性别角色、自尊以及自恋等。她的研究曾被《时代》《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和《华盛顿邮报》等报道过。她在多个网站和杂志上为普通读者撰写文章,其中《大西洋月刊》上的一篇文章获得了全美杂志奖的提名。她经常向大学的教职工、军人、夏令营负责人和企业高管讲授代际差异问题。

译者简介:

侯玉波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及北京大学—香港青年协会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研究领域涉及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网络心理学。主要研究中国人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社会适应的影响以及君子人格等问题。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监事,人格分会会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宣部舆情调研专家组成员。

前言

丛书序

这是一套私下酝酿已久的丛书。一直以来,我发现心理学教科书普遍存在章节篇幅过长的问题(包括我自己所写的教科书)。很少有人能耐心地一口气读完一章40多页的内容。为什么我们不能将这门学科组织成便于吸收的知识模块呢?比如,组织成40个篇幅为15页左右的章节,而非15个篇幅为40页左右的章节。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一次读完一个模块,每次放下书时都会有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因此,当麦格劳-希尔的心理学编辑克里斯•罗杰斯(Chris Rogers)第一次建议我将那本16章共计600多页的《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进行缩写,重新组织成每个篇幅为10页左右的模块时,我欣然接受了。终于有一家出版商愿意打破传统,将学习材料变成符合学生注意广度的形式,将概念和研究成果以较小的单元来呈现。同时,我们也希望不要加重学生吸收新信息的负担,因此保持了“探索社会心理学”(Exploring Social Psychology)这套丛书的小巧与经济,我们希望老师们能补充其他的阅读内容。

从每一个模块吸引眼球的标题可以看出,我与我的新合著者琼•特韦奇打破了传统,以散文随笔的形式来介绍社会心理学。每一个模块的写作都遵循着梭罗的自由主义精神:“任何有生命力的东西都能用通俗的语言轻松自然地表达出来。”不论是撰写《社会心理学》还是这套丛书,我们的基调一直都是:既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又有温暖的人文关怀;既有事实的严谨,又有智力上的挑战。我们希望能像新闻调查记者一样来揭示社会心理现象,为重要的社会现象提供最新的阐释,展现社会心理学家如何揭示和解释这些现象,同时反映出现象背后的人文价值。

在素材的选择上,我们突出了社会心理学中关于我们如何思维、如何相互影响和如何彼此联系的科学研究。同时,我们也强调那些来自人文学科知识传统的社会心理素材。通过传授文学、哲学、科学等学科,通识教育试图拓展人们的思维和意识,将人从现实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社会心理学能为实现这些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许多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大学生不一定主修心理学,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会进入其他行业。我们通过探索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诸如信念与错觉、独立与互依、爱与恨等,旨在让所有人都能从社会心理学中得到启发和激励。

致 谢

我们要感谢在过去12个版本的《社会心理学》的出版过程中给予指导和批评的学者们。有了这些热心的同事和同仁给予的意见(书中将分别致谢),我们得以创作出远好于闭门造车之作。

我不仅要感谢克里斯•罗杰斯的锐意创新,也感谢品牌经理杰米•拉夫雷拉(Jamie Laferrera)、编辑统筹贾丝明•斯塔顿(Jasmine Staton)、策划编辑拉希米•拉杰什(Reshmi Rajeesh)和艾琳•君德斯贝格(Erin Guendelsberger)以及整个ansrsource开发团队在修订过程中给予我们的支持。

霍普学院的凯瑟琳•布朗森(Kathryn Brownson)帮助我把《社会心理学》(第12版)的内容整理成各个模块,并为制作做好准备。她的领导和编辑才能为本书增光添彩,也减轻了我们的任务。

最后,我们要感谢两个重要的人。一位是麦格劳-希尔的尼尔森•布莱克(Nelson Black),没有他的邀请,我就不会拿起笔来创作教科书。另一位是诗人杰克•里德尔(Jack Ridl),他是我在霍普学院的同事和写作指导,帮助我润色了文字。

对所有来自各界的大力支持,我们都心存感激。与他们共事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激励,这真是一段令人愉快的经历。

戴维·迈尔斯

琼·特韦奇

电子书信息 我是谁:心理学实证研究社会思维 《社会心理学》作者戴维·迈尔斯酝酿多年,打破传统之作 11.51M
获取电子书

本站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我是谁:心理学实证研究社会思维 《社会心理学》作者戴维·迈尔斯酝酿多年,打破传统之作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