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古俗》冯骥才先生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类文集。关切中华传统文化根脉。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结晶

 

编辑推荐

保护好我们的根

我们的精神家园

我们民族的DNA

美在民间

在文化遗产中

在传统里

从20世纪90年代起,冯骥才先生就率先关注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为此,数十年奔波在路上,调查中的种种经历、感动、痛心、希望又都通过文字的形式被如实记录了下来。阅读这些文字,就好像在亲身经历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个过程,初起的艰辛,经历的坎坷,以及对未来的期冀,都历历在目。但是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不应只是少数高瞻远瞩的学者、文化人在关注,更应让更多的普通人了解并投身其中,唯有这样,才能保护住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才能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用随笔散文这种更易于读者接受的形式,传播文化保护的理念,则产生深广的影响。

内容简介

本书是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冯骥才数十年来从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结晶,由古村、古俗两部分内容组成。其中古村部分集录有16篇文章,古俗部分辑录有20篇文章。阐释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面对的困境、文化遗产保护调查的进展、取得的保护成果以及需要继续致力的地方。

在现代化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冲击下,人们与传统日渐疏离,冯骥才强烈关切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主动承担起发掘、保护、传承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重担,承担起对全社会呼吁、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通过几十年风雨兼程在非遗大地上的实实在在的工作,致力于让人民真正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并在认识的过程中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责任。《古村·古俗》一书即是为延续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创作的具有创新性、开创性的系列文学作品,更是写给每一位中国人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指南,对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民素养、提升文化软实力都有着非凡意义。

作者简介

冯骥才,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现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民协名誉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等职。他是“伤痕文学”代表作家,其“文化反思小说”在当今文坛影响深远。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二百余种。代表作《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一百个人的十年》《俗世奇人》《单筒望远镜》《艺术家们》等。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韩、越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五十余种。多次在国内外获奖。他倡导与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传统村落保护等文化行为对当代人文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电子书信息 《古村·古俗》冯骥才先生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类文集。关切中华传统文化根脉。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结晶 4.36M
获取电子书  访问密码:huiyankan

本站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古村·古俗》冯骥才先生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类文集。关切中华传统文化根脉。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结晶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