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触动我心灵的那些课,阅微讲堂,让生命打开。“阅微讲堂”系列丛书,专注于从全球范围内寻找那些既给予我们各种“新知”,更给予我们“智慧”,充满洞见与生命激情、触动心灵的课。
合集包含:《苏轼十讲》《人类真的是耶胡吗?》《儒家伦理与中国社会》
《苏轼十讲》
备受复旦学生推崇的名家名课,古代文学大家——王水照、陈尚君特别推荐。
本书以十个专题展现出极为丰富而多元的苏轼,给东坡的粉丝们观看苏轼、理解苏轼及其时代以更多角度,为阅读东坡的作品注入了深度与广度。
本书作者以扎实的治学功底与深厚的学养襟怀,剖析东坡作品中的思想博识与审美趣味,勾勒出东坡那譬如朗月当空的修养境界,让人充分领略东坡所汇通的儒释道三家思想旨趣。
还原苏轼的历史时空并深入苏轼的心灵世界,精读苏轼的诗词文,勾连苏轼的思想与北宋的人文脉络。
从文献文本出发,发幽阐微、串联梳爬文献中的可能线索,还原出了苏轼的历史世界,包括了政治制度、士大夫政治、文官选拔、北宋禅宗的脉络谱系、文学文体的风格与偏好、北宋两次党争与撕裂、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活跃、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苏轼是*好的例证之一,等等。
东坡文名太盛,以至于更完整的苏轼常被忽略,因为他还是北宋极为重要的思想家,也是北宋士大夫的杰出代表。苏轼丰赡的思想之源尽现于他的生命历程与文学、艺术的创作中,他是中国古代将学与文高度结合的*代表。
《人类真的是耶胡吗?》
1.与其说是随着戴从容老师的课系统地读了一遍欧洲文学经典,更不如说是跟着戴从容老师的心,一起经历人性的善与恶,经历不同时间不同地域里的人生历程。
2.文学史的读法有很多种,可以以时间为轴,可以以题材划分,可以以历史阶段划分,可以分国别读……戴从容老师的文学史独辟蹊径,用“人性”贯穿文学史,以历史的眼光发现了欧洲文学发展的深层脉络,同时让“人”与文学发生真正联系。
3.本书证明了一个观点:经典并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减轻其价值。经典文学的价值除了它的文学性本身,更在于它对人生体验更深刻地呈现及其提供给读者的浓缩经验,它打开了人类的视野,从而让读者获得宽广而公正的判断力。
《儒家伦理与中国社会》
这部著作对儒家伦理的宗教内涵做了正面讲述。读了这本书,会对古代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的敬天法祖信仰,获得深刻印象;由此进一步认识到,当代中国人仍然保持着这样的信仰、中华民族是个有信仰的民族。儒学的宗教性质是近年讨论热点之一。曾亦这本书所下判语深刻而独到,发人深省。作者努力清洗西方话语体系、概念体系的深固影响,力求以本土眼光、本土话语研究和讲解儒学。这本书的创造性大半得力于这一思路。
作者简介
朱刚,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宋代文学,注重探讨宋代道学与文学思想之关系、宋代党争与文学流派之关系。出版有《苏轼评传》(合著)、《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宋代禅僧诗辑考》、《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苏轼苏辙研究》等学术专著。与王水照教授共同主编《新宋学》,在学界颇具影响力,目前已出版七辑。在复旦大学开设有“苏轼精读”“中国文学传统”“中国古代文学史”等课程。
戴从容,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导,复旦大学文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作协理事,上海市比较文学学会理事。著有《当代英语文学的多元视域》《乔伊斯、萨伊德和流散知识分子》《自由之书:〈芬尼根的守灵〉解读》《乔伊斯小说的形式实验》等,翻译了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夜》、弗兰克•富里迪的《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戴维•钱尼的《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乔治•拉雷恩的《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等,在国内外各类刊物发表文章80余篇。
曾亦,1969年6月生,湖南新化人。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儒学会副会长、上海儒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先秦儒学、宋明理学、清代经学与社会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尤着力于朝向古典经义为当下的中国问题寻找答案。撰著有《春秋公羊学史》、《本体与工夫——湖湘学派研究》、《共和与君主——康有为晚期政治思想研究》、《春秋公羊何氏释例•后录》(点校)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