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部讲述19世纪英俄“大博弈”的国际关系史著作。殷之光、章永乐、魏磊杰推荐;
作为一部通史,以东方问题和中亚问题为主轴,将大量史实脉络清晰地串联了起来。英俄冷战,跨越近一个世纪,涉及中亚汗国、奥斯曼土耳其、波斯、阿富汗等众多国家,史实庞杂。本书以通史的写作方式,将零碎的史实串联了起来;
聚焦19世纪的地缘政治,阐释其中的权力逻辑。英俄冷战,恰是19世纪最强大的海权国和陆权国之间的对抗,本书阐述了这一时期各种著名的地缘政治思想,如马汉的海权论、麦金德的地理枢纽论等,并通过梳理两国的军事、外交等行为揭示其不同时期的战略思想;
为我们认识中国与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横向比较历史视野。本书讲述了“大博弈”背景之下具有相似遭遇的土耳其、埃及等帝国与晚清中国,将晚清中国置于全球视角之下,探讨世界局势对晚清政局、边疆的影响,为我们认识晚清局势和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更丰富的视野;
含有殷切的现实关怀,对理解当今国际关系具有借鉴意义。本书的写作始于强烈的现实关怀,目的在于以19世纪发生于中亚的英俄冷战,为理解今天的国际局势、国家关系及国家战略提供借鉴;
逻辑清晰,语言生动。本书逻辑清晰、详略得当地讲述了英俄“大博弈”近百年的历史,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世界历史上最广为人知的冷战,当然要数20世纪后半期的美苏冷战。而在《从东方到中亚——19世纪的英俄“冷战”(1821—1907)》一书中,20世纪的美苏冷战被称为“19世纪英俄冷战的升级版”。英俄冷战的底色是对中亚地区的争夺,英国以英属印度为基准,俄国则从本土出发,力图将自己的势力渗透到中亚各国中。在19世纪,英国无疑是最强大的海权国,它的海上霸权直到19世纪末才遭受挑战;俄国的主要力量则在陆地上,尤其是在1856年结束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开始大规模兴建铁路,将势力延伸到亚洲各地。这引出了地缘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海洋—陆地命题。在这场冷战后期,海权论、陆权论先后出现,地理学家、政治学家们为此争论不休。但若置海陆之争于英俄冷战之中,结果则显而易见:英俄冷战的主要阵地不在海上,而在陆地,俄国占尽优势,步步进逼,英国则不得不取守势,始终处于防御状态。
然而,作者的关注不止于此。曾有人画过一幅波斯版的时局图:弱小的波斯猫被巨大的英国狮与俄国熊按在爪下。这生动地描绘了19世纪中亚国家受控于两大强国,乃至被来回撕扯的处境,联想至著名的清末《时局图》,能不令人心有戚戚焉?作者通过清朝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与中亚国家的横向比较,将看似遥远陌生的英俄冷战与我们熟悉的近代史联系起来,让我们对晚清面临的国际局势有了更深的了解;作者更将晚清时期的“海防”“塞防”等朝堂纷争置于英俄冷战的大背景之下,考察列强势力对清朝的渗透与影响。书中殷切的现实关怀,对“历史学有何意义”这一问题做出了回答。
世界史的一大阅读障碍来自其庞杂的知识体系,但《从东方到中亚——19世纪的英俄“冷战”(1821—1907)》却以清晰的脉络展现了这一时期的复杂局势。英俄冷战涉及众多国家,除了对抗双方,有在东方问题、中亚问题中处于焦点的奥斯曼土耳其、中亚三汗国、伊朗、阿富汗等,也有受到波及的晚清中国、英属印度等,更有因利益相关而积极介入的西欧列强。作者却能将这段历史细细梳理,娓娓道来,用颇具故事性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英俄交锋的生动画面,使人读来毫无晦涩之感。
内容简介
从19世纪前期到20世纪初,海洋霸主英国与陆上强国俄国进行了一场长达近百年的较量,即“维多利亚时代的冷战”,也被叫作“大博弈”。本书以“大博弈”中的两个焦点——东方问题和中亚问题为脉络,梳理了英俄双方在“大博弈”中的军事与外交行为,生动描绘了这场持续近一个世纪的力量角逐,并聚焦这一时期的地缘政治,阐释其中的权力逻辑,讨论了19世纪的地缘政治思想。本书将晚清中国置于全球视角之下,为我们认识中国与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横向比较历史视野,也为我们今天理解中国现代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意义,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视角。
作者简介
傅正,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著有《古今之变:蜀学今文学与近代革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