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关注社会议题和当下生活,重新定义人与非人与初音未来结婚的日本上班族、被人工智能表白的程序员、把遗产留给自己的猫的老佛爷、爱上恋爱游戏的纸片人的年轻人......深入探讨这些行为背后的人性逻辑,研究人与非人的界限和伦理关系,重新理解何以为人,什么是爱
2.跨越多门学科,用真实故事展现多样的人类社会,以学术利刃剖析真实社会人类学、伦理学、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知识,结合田野调查,以全球真实故事来反思技术时代的道德边界,从另一个侧面理解我们和非人类的感情联结,帮助树立个人与世界的纽带
3.人类学知名学者的跨领域之作,首部简中版作品面世密歇根大学人类学系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知名人类学家韦布·基恩作品,首次出版简中版。作者曾任美国古根海姆研究员、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成员、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访问学者。
4.相关领域专家倾力推荐哲学教授何怀宏、苏德超长文解析,清华大学教授崔之元、厦门大学副教授李晋、北京大学青年学者王昱洲倾情推荐,进一步理解与当下的深层联系
内容简介
从上古到现在,我们求神拜佛、狩猎、把宠物当家人、爱上二次元人物、给人工智能做图灵测试——从动物、机器到神灵,我们身边围绕着非人,而我们又一再把它们当“人”,与之相处、依赖、责备,甚至为它们做打算。所以,我们为什么反复爱上非人类?或者更进一步地说,什么是人?什么是非人?
在这本书中,人类学家韦布·基恩犀利地指出,人与动物的关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定义,人机关系这样的现代问题也会被纳入历史和信仰的考量,仅存于想象中的神在今天越来越像不具有解释性的人工智能模型。这些围绕在人身边的事物一直被人投射情感、灌注思想,甚至被要求做出判断、承担责任,直到它们拥有与人类相似的伦理地位。而人类也在这样的反馈循环中不断反思和定义“人”。
韦布·基恩遍访加拿大育空地区的猎人、热带雨林中的知翁人、北阿肯德邦的村民、内华达农场工人、泰国的癌症病患、印度的社会活动家、美国的人工智能程序员、日本的机器人爱好者、玩恋爱游戏的都市女性......在田野故事中发掘人的道德观念与价值,他提出:道德不仅由思想、宗教或社会文化来定义,还更多地取决于人与周围的互动。我们如何看待周围的事物,周围的事物就怎样呈现人格的特质,受到人类伦理的约束。
他的写作充满了魅力、智慧和洞察,详细阐释了人类与非人类间持续数千年的对话如何影响到了我们作为人类的道德观。他让我们在这个技术狂奔的时代,更清晰地看到人类身上的道德边界,也带领我们思考应该带着怎样的道德观念去接触人工智能以及未来,更重要的是,如何看待我们自己。
作者简介
韦布·基恩(Webb Keane),密歇根大学人类学系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曾任美国古根海姆研究员、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两次担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成员,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客座研究员,并曾在康奈尔大学批评与理论学院任教。
他的著作涉及社会和文化理论,研究兴趣涉及宗教与伦理、符号学与语言、物质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