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涵盖了中国茶的所有门类,精选7大茶类: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及花茶等茶类,详细阐述每种茶的产地信息、采摘标准、标准的冲泡方法等等。通俗易懂的文字,清新怡人的排版方式,加上本书大量的精美照片,让你轻松了解茶文化,时尚营养茶疗尽掌握。
内容简介
本书本着初学者最应知道,最感兴趣的茶叶知识,最实用的茶叶识别、品鉴、冲泡、选购指南,从茶叶的形状、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产地等多各方面,重点讲述了7大茶类100种茶品的基本知识。给读者呈现了最全面的插茶入门知识。
目录
第一章 了解国饮—茶
茶叶的起源
茶树的起源
茶树原产地
“茶”字的演变
中国茶叶的加工发展史
茶树的形态特征
茶树的树型
茶树的根
茶树的茎
茶树的叶
茶树的芽
茶树的花
茶树的果
中国的四大茶区
西南茶区
华南茶区
江南茶区
江北茶区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大揭秘
中国茶叶的分类
中国十大名茶
第二章 喝茶贵在品 鉴知名茶味
绿茶篇
绿茶的制作工序
绿茶的冲泡方法及茶具选配
品饮绿茶的方法
名优绿茶品鉴
西湖龙井
开化龙顶
径山茶
普陀佛茶
余姚瀑布仙茗
望海茶
奉化曲毫
顾渚紫笋
安吉白茶
千岛玉叶
雪水云绿
黄山毛峰
老竹大方
太平猴魁
六安瓜片
洞庭碧螺春
南京雨花茶
安化松针
紫阳毛尖
庐山云雾
狗牯脑茶
婺源绿茶
井冈翠绿
浮瑶仙芝
恩施玉露
英山云雾
采花毛尖
蒙顶甘露
竹叶青
永川秀芽
日照雪青
崂山绿茶
都匀毛尖
遵义毛峰
湄潭翠芽
凤冈锌硒茶
梅尖银毫
信阳毛尖
红茶篇
红茶的制作工序
红茶的冲泡方法及茶具选配
品饮红茶的方法
名优红茶品鉴
正山小种
祁门工夫
滇红工夫
金骏眉
海红工夫
湘红工夫
川红工夫
黔红工夫
C.T.C红碎茶
荔枝红茶
坦洋工夫
政和工夫
白琳工夫
九曲红梅
宜红工夫
英德红茶
信阳红
乌龙茶篇
乌龙茶的制作工序
乌龙茶的冲泡方法及茶具选配
品饮乌龙茶的方法
名优乌龙茶品鉴
安溪铁观音
黄金桂
本山
毛蟹
永春佛手
平和白芽奇兰
武夷大红袍
武夷肉桂
武夷水仙
水金龟
白鸡冠
凤凰单丛
凤凰水仙
冻顶乌龙
东方美人
台湾高山茶
黑茶及紧压茶篇
黑茶及紧压茶的制作工序
黑茶及紧压茶的冲泡方法及茶具选配
品饮黑茶及紧压茶的方法
名优黑茶及紧压茶品鉴
广西六堡茶
天尖茶
普洱散茶
七子饼茶
下关生沱茶
熟普洱沱茶
普洱茶砖
安化黑砖
湖南茯砖
湖南千两茶
康砖茶
青砖茶
米砖茶
漳平水仙
白茶篇
白茶的制作工序
白茶的冲泡方法及茶具选配
品饮白茶的方法
名优白茶品鉴
白毫银针
贡眉
白牡丹
黄茶篇
黄茶的制作工序
黄茶的冲泡方法及茶具选配
品饮黄茶的方法
名优黄茶品鉴
霍山黄芽
君山银针
蒙顶黄芽
霍山黄大茶
花茶篇
花茶的制作工序
花茶的冲泡方法及茶具选配
品饮花茶的方法
名优花茶品鉴
玫瑰花茶
福州茉莉花茶
碧潭飘雪
杭白菊
黄山贡菊
金银花茶
歙县珠兰花茶
白兰花茶
第三章 轻松学泡茶技艺
泡茶前的礼仪
泡茶前,梳拢头发
泡茶前,洗净双手
泡茶前,化妆穿衣要得体
泡茶前,恭敬行茶礼
从入门到专业的泡茶细节
泡茶时,肢体动作要规范
端茶不可随意
注意奉茶的先后顺序
敬茶的细节要到位
斟茶时不可过满
茶具的选购与使用
茶盘
茶叶罐
茶壶
随手泡
公道杯
品茗杯
茶荷
闻香杯
杯托
盖碗
水盂
过滤网和滤网架
茶道六用
泡茶的常用技艺
洗茶
醒茶
温壶温杯
淋壶
运茶遥香
凤凰三点头
高冲水,低斟茶
关公巡城 1
韩信点兵
茶艺表演
第四章 茶养生及宜忌知多少
一片小茶叶里的大功效
健康人类身心的灵叶
自制药茶一点即通
不宜饮茶的3类人
不宜饮用的8种茶
9类特殊人群如何饮茶
走出饮茶十二大误区
第五章 停下来,享受茶生活
一日饮茶,你喝对了吗
一年四季该喝什么茶
下厨房——享受茶叶大餐
你的生活可以更美好
精彩书摘2000字左右(文编)
在线试读
茶树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个古代的传说在中国流传很广。按此推论,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原始氏族社会晚期,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
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在周武王时期,中国已经栽培了茶树。足见,茶树栽培至今已有3000多年。
5000多年前发现和利用茶,3000多年前开始栽培茶树,然而,茶树的起源还要早得多。据植物学家们研究,茶树起源距今已有6000~7000万年了。
茶树原产地
中国古今很多地方发现的野生大茶树及大量的历史资料,可以证明中国是世界茶叶的祖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吴觉农在《茶树原产地考》一文中就论证了中国是茶树原产地。近几十年来,中国的茶学工作者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深入地分析与论证,进一步明了中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而云南、贵州和四川则是原产地的中心。
“茶”字的演变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有很多。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将茶称之为“诧”(chà);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则将茶称之为“荈(chuǎn)诧”;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shè);在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称茶为“荼(tú)草”或“选”;在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中,将茶称之为“槚”(jiǎ),即“苦荼”的意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茶为“荼”。唐代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总之,从先秦开始到中唐以前,茶字的形、音、义尚未定型,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
陆羽在写《茶经》时(公元758年左右),将“荼”字减少一划,统一改写为“茶”。唐代中期(约公元8世纪)以后,茶字的形、音、义也就固定下来了。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自中唐以来,茶是普遍的称呼,较文雅点的才称其为“茗”,但在《新修本草》、《本草纲目》等本草文献,以及诗词、书画中,却多以茗为正名。由此可见,茗为茶的主要异名,常被文人墨客所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