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 这是一本专门写给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一本财富管理著作。对于完善金融市场规范、提高财富人群认知、提升金融从业人员知识体系等有重大意义。无论是政策研究者、金融从业者还是财富人群,这本书都不容错过。
2. 金李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基于国内外金融领域的丰富理论经验和实战经验,详细解读了中国发展历程,针对中国特殊的金融环境和特征,详细剖析各类金融工具,并为不同的财富群体量身制定了财富管理方案。
3. 这本书得到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默顿等几十位国内一线经济金融领域专家、学者鼎力推荐。
内容简介
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在过去十多年从无到有,发展迅猛。中国民间财富的快速增长,呼唤着财富管理行业的大发展。而这一发展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化改革提供了条件,也为金融监管政策制定带来了新的挑战,并且直接影响着千家万户老百姓的生计。如何管好用好手中的财富,让它更加稳健地增长,最终为自己和所爱的人带来切切实实的生活品质的改善、幸福感的提升,成为无数家庭关注的重要问题。
同时,中国数十万的财富管理行业从业人员,以及无数有志从事财富管理的年轻人,也亟须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加以指导,建立能够适应客户需求、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监管环境的方法论。如何在整个行业仍然处在幼年期的时候,既兼顾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又尽量考虑到财富客户的满意程度和长期利益?如何把财富管理从一个简单的产品销售工作变成一个真正系统地服务于财富客户全面财富管理需求的行业?如何在仍然非常浮躁的中国资本市场中与客户建立起持久的信任关系?这是本书研究的主要问题。
这本书也献给金融政策制定机构、监管部门,以及各种财富管理机构的领导者。中国的财富管理行业潜力巨大,方兴未艾。经过过去十多年突飞猛进的发展,市场已经初具规模,但各种不同的财富管理机构人员主要是在自发无序地“野蛮生长”。随着财富管理行业在整个资本市场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亟须对这一行业进行系统梳理,改进商业模式,制定行业规范,促使财富管理行业更加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地发展。
这是一本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对财富管理行业进行系统全面梳理的书。作者精通西方成熟市场的财富管理体系,深知其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但是,如果不顾及经济发展阶段、市场成熟程度,以及监管环境的区别,直接套用成熟市场的所谓的*做法,只会是东施效颦,南橘北枳。书中的想法、理论,都是在无数次和中国的财富家庭、资深业内人士,以及政策制定和监管部门的资深专家学者的思维碰撞中形成的。这本书的出版,将激发对财富管理行业更加广泛深入的讨论,从而共同推动这一伟大事业在中国的发展。
作者简介
金李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讲席教授、博导,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家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千人计划入选者。曾任哈佛大学商学院金融教授兼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执行理事,现兼任牛津大学商学院金融教授(终身教职正教授兼博导),牛津大学中国中心研究员。同时担任北大-哈佛-牛津“全球华人家族企业领导与变革项目”的创始中方联席主任和北京大学“中国财富管理研究实践平台”主任。他是全球法人治理协会(GCGC)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成员、中国区代表,中国管理与现代化研究会理事、股权投资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金融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他担任多家公司的独立董事或外部董事,并且在多家国际组织、学术及实务机构担任高级顾问或理事。
袁慰
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研究主管。主要从事企业管理教学案例的研究与开发,关注与研究财富管理、股权投资、医疗健康产业等领域。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自 序
第一章 财富概念知多少?
什么是财富?
财富的主要表现形式
什么是财富管理?
从供给端看财富管理
大力发展财富管理行业的意义
第二章 超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管理
超高净值人群的特点和财富管理需求
财富的保值增值和代际传承
中国家族财富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家族财富传承的本源—“传志立德,回报社会”
第三章 家族办公室和家族信托
家族办公室
家族信托
第四章 私人银行、私募投资基金和理财信托
设置门槛,业务多样—私人银行业务
既看价值,又重成长—私募投资基金
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理财信托
第五章 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
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
公募基金管理公司
证券公司
保险公司
P2P
第六章 智能投资顾问
什么是智能投资顾问?
智能投资顾问的价值
智能投资顾问在美国的发展
智能投资顾问在中国
智能投资顾问相对传统模式的优势
如何做好智能投资顾问?
智能投资顾问是否会取代人?
智能投资顾问的未来
第七章 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现存的问题
“买 椟还珠,本末倒置”—社会各方包括从业人员本身对于财富管理的价值认识不清
“似 是而非,模棱两可”—对于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产品发行等其他中介形式的区别和联系认识不清
“时 过境迁,固步不前”—对于商业模式如何随市场环境演化认识不清
“因 财而聚,力有未逮”—财富管理机构面临的两个黏性不足问题
“形 式不同,各有所短”—各种商业性财富管理机构的具体问题
“竞争激烈,频频受限”—资产管理端的主要问题
“群体变换,需求多样”—财富家庭的主要问题
“形式变革,财富升华”—未来可能的趋势
第八章 商业模式探索和行业未来
几种主要财富管理机构的中外对比
关于未来中国财富管理商业模式的思考
附 录 行为金融学和财富管理
注 释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
成熟市场对房地产投资的定位
在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代表的中国一线城市,一套核心区的100 平方米的房子目前的价格很可能超过1 000 万人民币(略高于150 万美元)。而2016 年美国芝加哥市独栋别墅的房价中位数为每栋22 万美元左右。看上去,如果卖了北京的房子,不但可以在美国买大房子,还能依靠剩下的钱跻身富人之列。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美国的房价没有像中国这样涨势凶猛、价格奇高呢?
反观欧洲和北美社会,虽然同样提倡居者有其屋,而且在很多西方国家社会中,房地产净值也是大多数家庭最重要的一项财富项目,但事实上,对于中等收入阶层的大多数人而言,这些房地产大多是自住性房地产,而非投资性房地产。即便是位于财富金字塔最顶端的高净值家庭,它们在房地产中的投资也基本不超过自身总财富的20%。
另外,随着自身财富的增加,这一比例还会快速下降。根据统计,美国家庭净资产超过100 万美元的所谓高净值人群,他们所拥有的针对股票债券等的投资性资产在全部资产中的占比超过6 成。而且,拥有越多家庭净资产的人,其在住宅[包括自用住宅、商业地产以及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等在证券市场可以交易的房地产投资基金]上面的投资比例越低,而在住宅以外的其他资产上投资的比例越高。
在家庭净资产100 万—500 万美元的人群中,住宅以外的其他可投资性资产占全部资产的62%。在家庭净资产500 万—2500 万美元的人群中,住宅以外的其他可投资性资产占全部资产的68%。在家庭净资产2 500 万美元以上的人群中,住宅以外的其他可投资性资产占全部资产的69%。
将美国高净值家庭持有的自住和投资性房地产(包括商业地产、自用住宅以及REITs 等)占比相加,其总和不超过净资产的21%,而且随着家庭总资产的增加,这一比例快速下降。这与中国财富家庭将近70% 的净资产投资于房地产之上的理念相差甚远。同时,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美国的财富家庭更青睐股票、基金等金融产品,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投资是长久的财富积累方式。同时,欧美国家的投资性房地产大多持有在机构投资者手中,被视作机构的一个重要的资产组合类型,而且投资性房地产在专业投资者手里能够得到更好的风险和流动性管理。单个的财富家庭更多是将房地产看作耐用消费品(自住性房地产),而不是投资。对于欧美财富家庭来说,他们管理和储存财富时更多地使用的是投资性房地产以外的其他金融工具。这其中的原因很多,而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房地产作为一种财富储值工具有一些不好的属性,譬如说,由于物理的磨损以及式样的过时,房地产的使用价值通常只会随着时间减少,而不会增加。
再回到中国,之所以还有那么多的财富家庭仍然把投资性房地产作为自己财富储值的最重要工具之一,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的老百姓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观察到投资性房地产的历史回报几乎高于中国老百姓可以接触到的任何其他储值工具,包括银行存款,也包括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这是一个可悲的现象:由于过去中国的资产种类不够丰富,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缓慢,很多老百姓只能选择把绝大多数未来的购买力存储在自己比较熟悉的房地产上。至少这是祖祖辈辈都使用的,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储值方式。但从宏观层面来分析,中国经济和中国民间对投资性房地产行业的过度依赖,减少了社会资金对于实体工商业的支持,导致了社会总生产力的极大浪费,也使得中国生产力的提升速度可能远低于其潜在可能。根据贝恩资本和招商银行的调查统计,到2015 年,中国的民间财富大约为120 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GDP 的2 倍左右,其中50% 以上仍然投放在现金和投资性房地产上。现金的平均收益率很低,而投资性房地产未来价格波动的风险很大。这种低效的选择是中国资本市场相对不发达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