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酷刑简史 揭秘文明面具下的恐怖人性

 

编辑推荐——慧眼看PDF电子书

☆ 自2008年出版以来,声誉鹊起,多次重印。历史已经逝去,这些刻骨铭心的伤害却还在持续……

☆ 酷刑是这里的交流语言,死亡在这里司空见惯,痛苦如呼吸一样平常。

☆ 著名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研室主任孟广林老师倾情推荐!

☆ 令人发指的酷刑,为什么依然存在于看似文明的国家?酷刑盛宴的背后,隐藏的是怎样的人性和文化?如魔似鬼的拷打者残忍至极?到底处于何种心理?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对非人道行为的漠然会让你双手沾满受害人的鲜血?

☆ 历史,与我们而言,仿佛另一个国度,一个黑暗、陌生、恶魔横生的国度。那时,世界各地充斥着惨绝人寰的酷刑,烙刑、火刑、挤压刑、砍刺刑、桎梏刑、耻辱刑、拉肢刑、水刑、鞭刑……仅是审视,便让善良的你难以平静。或许,你在庆幸自己生活在文明漫步的今日。但事实却是:文明嚣张漫步、人性悄然泯灭!

内容简介——慧眼看PDF电子书

几千年以来,人类想出很多巧妙而残忍的方法来对同类施加痛苦。这一可悲但似乎普遍的特征腐蚀着人类所追求的文明。尽管我们如今似乎对酷刑深恶痛绝,但是3000多年以来,它一直是整个欧洲和远东的大部分法律的组成部分。

《人类酷刑简史》探究了各种惩罚、酷刑、逼迫和折磨方式。它带领读者走进古罗马的竞技场、中世纪的地牢、宗教裁判所、宗教审判大会、女巫审判和最残酷的监狱。这是一次令人震惊和使人信服的研究,揭露了拷打者和刽子手可耻的手段和动机,以及古往今来他们所干的令人发指的勾当。

作者简介——慧眼看PDF电子书

马克·P.唐纳利,曾在约克大学和牛津大学攻读中世纪考古学博士学位。他不仅勤于治史,出版了多部历史著作,同时更热衷于史学传播的“大众化”,先后为《历史频道》《发现频道》、BBC等制作了近200个小时的历史档案类的电视节目。

丹尼尔·迪尔,一位有进取心的文化史学者,尤以历史叙事见长,他曾为多个出版社工作,编辑和撰写了关于中世纪家具、美国海盗等不少著作。他自1995年以来就一直与马克·P.唐纳利合作,两人不仅协同录制历史类电视节目,还合撰有《邻人相食》《伦敦塔的传说》和《中世纪庆典》等著作。《邻人相食》被美国众多大学指定为变态心理学必读书籍。

目录——慧眼看PDF电子书

序  言

作者序

第一部分 酷刑:动机、方式和疯狂

第二部分 酷刑的历史

第1 章 古代与古典时代的酷刑

第2 章 中世纪的酷刑

第3 章 理性时代的酷刑

第4 章 18和19世纪的改革

第5 章 世界各地的酷刑

第三部分 酷刑大观

第1 章 烙刑与火刑

第2 章 碎身刑与挤压刑

第3 章 砍刺刑

第4 章 桎梏刑

第5 章 示众与耻辱刑

第6 章 拉肢刑与吊刑

第7 章 水 刑

第8 章 鞭 刑

第四部分 结论:所有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致 谢

前言——慧眼看PDF电子书

序言

    马克·P.唐纳利(Mark P. Donnelly)和丹尼尔·迪尔(Daniel Diehl)合著的《人类酷刑简史》中译本即将付梓,出版社邀请我为之撰写中文导言。本人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乐意在此谈点阅读感受,以期对中文读者的解读有所裨益。

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的“通俗史学热”逐渐滥觞、升温,衍生出以满足大众需求为主旨的文字、图像历史叙事。历史学开始走出“青灯黄卷”的“象牙塔”,步入诸多的寻常百姓家。在西方,通俗史学之文字作品常被称之为“叙事史学”,所涉及的范畴十分宽泛,包括文化史、战争史、地方史、科学史、家族史、考古、历史名人传记等方面的内容。从事这类作品写作的人既有新闻记者、民间学者、政治家、戏剧家、小说家,也有研究机构和大学中的专业史家。他们在作品中远离深奥的学理阐发,摈弃枯燥的论证,以浅显简明、生动活泼的方式来书写,赢得大众的倾心关注。这部《人类酷刑简史》正是当代西方通俗史学日益兴起、广泛流播的产儿。

本书的两位作者,正是有着深厚专业学术底蕴的著名的美国“通俗史学”家。马克·P.唐纳利曾在约克大学和牛津大学攻读中世纪考古学博士学位。他不仅勤于治史,出版了多部历史著作,同时更热衷于史学传播的大众化,先后为《历史频道》、《发现频道》、BBC 等制作了近200 个小时的历史档案类的电视节目。丹尼尔·迪尔是一位有进取心的文化史学者,尤以历史叙事见长。他曾为多个出版社工作,编辑和撰写了关于中世纪家具、美国海盗等不少著作。他自1995 年以来就一直与马克·P.唐纳利合作,两人不仅协同录制历史类电视节目,还合撰有《邻人相食》(Eat Thy Neighbour: A History of Cannibalism)、《伦敦塔传奇》(Tales From The Tower of London)和《中世纪庆典》(Medieval Celebrations)等著作。这部《人类酷刑简史》的问世,正是他们两人在西方“通俗史学”领域中的新建树。该著自2008 年出版以来,声誉鹊起,多次重印,甚至成为美国很多大学“变态心理学”课程的指定读物。

《人类酷刑简史》之所以受到社会大众乃至学术界的广泛青睐,依我之见,主要是在于它在如下几个方面的突出优点:

首先,该著具有宏阔的历史视野和厚重的知识基础。本书以不长的篇幅,比较系统地考察了自古代到20 世纪酷刑实施的社会根源和历史嬗变,涵盖了古代东方、古希腊罗马、中世纪西欧、近现代西方以及前近代时期的中国、印度、日本、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列举了历史上五花八门的让人惨不忍睹乃至闻所未闻的酷刑。此外,书中附有很多有关刑具、刑场的插图,如木刻画和照片等,给读者以一种直观逼真的感受,让人读后印象深刻、心有余悸。作者的叙事并未停留在酷刑对受刑人的身体残害和生命终结上,而是更进一步地通过一些特殊酷刑的剖析,揭示了其对受刑人的肆意的精神羞辱与兽性蹂躏,由此给他们的人格和心理带来无以复加的重创。这样的揭露,也给读者带来一种巨大的心灵震撼,让人对酷刑的“兽性”有更深刻的体悟。

其次,该著在叙事过程中,突破了西方学术界长期潜存的文明发展史上所存在的种族、地域上的思想偏见,秉笔直书地进行历史叙事。众所周知,在“西方文化优越”论或“西方文明中心”论的熏陶下,西方人一直都以其“光荣”历史而自豪。古典希腊的民主制,中世纪英国的“大宪章”乃至近代英国革命,清教徒建立北美殖民地,乃至近现代西方社会,都在西方人的笔端下被过度“文明化”。而该著则敢于冲破这样的思想传统,叙述了在这些时期中所存在的西方人对于殖民地人民,西方人对西方人自己的一些非人道的酷刑。该著指出,在西方,酷刑作为一种刑罚手段,一直沿用到18 和19 世纪。随着启蒙思想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刑罚改革的深入,情况才有所改观,流放和监禁逐渐取代了酷刑。不过酷刑还是时有出现。笔端所指,不仅希特勒法西斯主义受到批判,而且美国在“9·11 事件”后的反恐行动也受到责难。诚如该著作者所言:“我们是历史学家。因此,像任何优秀的历史学家一样,在确定把哪些惩罚和肉体虐待的方式收录这本书中时,我们决定采用一种完全客观和实用主义的方法,实事求是。”这样的不囿于偏见而求实求真的学术理路,集中地彰显了历史学家的优秀品质,而基于这种理路所揭示的西方世界各个时期的酷刑现象,对于广大读者认识西方文明史演进的曲折历程,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再次,该著中浸润着作者浓烈的人文精神和鉴史取向。该著对历史上林林总总之酷刑刑具的复杂的设计、使用的探讨,对不断翻新的血腥行刑场景的描述,并非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去猎奇历史,而是为了对那种残暴践踏生命和人性的野蛮行为进行激烈的批判。该著认为,酷刑既是刑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施刑人为了获取其所需要的信息的一种残忍手段,而从根本上说,则是残暴的独裁者为了维护统治的有力工具。在行文过程中,该著每每分析历史上滥施酷刑的阴暗动机,揭露施刑人的种种暴行,批判麻木不仁、助纣为虐的卑劣人性,处处透现出其对蒙难者和受害者的现实人文关怀。同时,该著也对现代社会中不时出现的酷刑现象深感忧虑。该著认为,当代社会虽然日益文明化,但酷刑仍然不同程度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顽固地延续,即便是美国这样的国家也难以幸免。为了消除酷刑,就应该了解酷刑的历史,以史为鉴,警醒世人。由此,该书强调:“如果我们忘记历史,拒绝历史——正如一些西班牙人拒绝承认宗教裁判所真的那么恐怖血腥一样,一些修正主义历史学家否认阿道夫·希特勒的死亡集中营——那么我们注定会重蹈历史覆辙,暴行将会重现。”正是由于贯穿了尊重人性的人道观和鉴古知今的责任感,该著给读者提出了一个沉甸甸的问题:“对世界上的惨状和不公熟视无睹助长了非人道行为的继续存在吗?熟视无睹能否被看作是一种默认或者接受呢?”“是否真的如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所说的:‘恶人得胜的唯一条件就是好人袖手旁观?’”这样的观点和问题,无疑会将读者带入一个深层的理性思考。而这正是该著中所蕴涵的最珍贵的思想价值。

无可讳言的是,《人类酷刑简史》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其一是在历史内容的分布上,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不均衡。或许是由于某种宗教信仰上的忌讳,该著几乎没有涉及伊斯兰世界中的相关状况,个中缘由当然可以理解。但历史上的蒙古人国家、印第安人国家、拜占庭帝国等地的情况没有囊括其中,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其二是该著中的个别史实叙述存在错误。如在叙述1381 年英国农民大起义时,该著称国王理查德二世(Richard II)让农民享有更多自由和废除农奴制等承诺有诚意,而义军领袖泰勒刺杀国王未遂,命陨阶下。其实,只要翻检一下这个时期英国的编年史,即可发现这样的叙述并不接近于真实的历史实际。

综上所述,《人类酷刑简史》虽然存在着某种瑕疵乃至缺陷,但无疑是一部优秀的通俗史学著作。它对历史上五花八门的酷刑的根源、表现乃至作用的解读与批判,它所包含的人文道德良知和鉴古至今取向,对于广大读者多角度地理解人类文明史发展演进的复杂而曲折的历程,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法制的健康而合理的建构,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因此,笔者相信,《人类酷刑简史》中译本的出版,将会引起广大中国读者的热情关注。

 

孟广林

2012 年7 月15 日于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序

 

在编写本书的几个月里,我们多次被问及,为何过去几年间我们的作品选择了这种可怖的话题。本书紧随我们上一部关于人食人的《邻人相食》面世,无疑又会惹出此类疑问。一位学者甚至建议我们把本书命名为《邻人相暴》。撇开其中幽默不谈,作为历史学家,我们认为历史所教给我们最重要的东西并不全是令人愉悦的。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曾经说的:“不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在他的箴言的指引下,我们着手写作此书,本书内容引人入胜,且为探究人类更深刻的本质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本书并不纠缠于政治术语,亦不拘囿于某些自相矛盾、无法辨明的模糊概念,而是试图解析所论主题的原因和方式。欣闻《邻人相食》被很多美国大学指定为变态心理学课程必读书,我们备受鼓舞,更觉得应把这种研究继续下去,并希望《人类酷刑简史》也能够广受欢迎。

写作此书时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找到一种关于究竟什么才构成酷刑的共识。在《联合国禁止酷刑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Torture)中,对实际中的肉体酷刑与所谓的“残忍的和有辱人格的待遇”没有作出区分,公约认为,酷刑是任何一种导致持续精神伤害(即我们有时所称的“创伤后压力综合征”)的审讯方式。大赦国际(Amnesty International)似乎认为,几乎任何剥夺行动自由的行为,如把受害者捆绑在墙上或者简单的监禁,都是对基本人权的践踏,因而构成了酷刑。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则认为,只有旨在制造长时期肉体的或精神的伤害而强加于人身的行为,才能称为酷刑。通过以上比较,酷刑的定义就变得明晰了。与为出版社和公共研究机构编著官方报告的那些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士不同,我们不是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人权活动家,也不是试图为审讯方式辩护的行政或军事组织的成员。我们是历史学家。因此,像任何优秀的历史学家一样,在确定把哪些惩罚和肉体虐待的方式收录这本书中时,我们决定采用一种完全客观和实用主义的方法,实事求是。

本书并未收录20 世纪发明的林林总总的酷刑。对于可怕的纳粹德国毒气室和曾经风行的电棍,几乎每个有社会常识的人都很熟悉,因而没有收录书中的必要。对过去几个世纪众多社会所采用的五花八门的酷刑方式,本书进行了一番更为详尽的考察。从这些丰富的参考资料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政府对犯罪嫌疑人和国家的敌人施加酷刑有两大根本原因。第一,通过逼迫犯人招供,或者通过常见的方式,即逼迫囚犯揭发真实的或者臆造的阴谋中同谋者的名字来榨取信息。第二,酷刑作为一种惩罚形式而使用。虽然酷刑作为惩罚已不如它在两个世纪之前那么常见,但是,它在世界各地的很多国家和文化中仍有留存,这令人不安。用大赦国际的创始人彼得·班奈森(Peter Benenson)的话说:“尽管酷刑遭到禁止,但世界上2/3 的国家仍在秘密使用。很多政府依然允许其官员不受追究地非法滥用酷刑。”

无论如何定义,酷刑仍然在几乎每个地方或大或小的范围内存在,并且只要警察不得不从犯人口中获取信息,它就可能继续存在。如果没有了暴力手段和监禁的震慑,实际上没有犯人会招认他们的罪行,社会将会彻底崩溃。

尽管我们对书中所论及的问题没有提出解决之道,但我们诚挚地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使您(亲爱的读者)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迷恋酷刑的使用。人类如此而为是一个事实。实际上,2000 多年以来,我们人类就明白严刑拷打下的供词几乎毫无价值,酷刑作为惩罚对震慑犯罪也无济于事,这使得这一问题更加可怕与可悲。

在道出了我们又一次选择这一严肃话题的一些理由之后,留您安静地品味本书的其他内容。我们发现,过于冗长的序言本身就是一种对他人的最过分和不文明的折磨。在您对书中所记录的恐怖事情进行阅读时,还望明了,文中所述的刽子手都是技术娴熟的行家里手:读者在家中切勿模仿。

 

 

马克·P.唐纳利

丹尼尔·迪尔

电子书信息 人类酷刑简史 揭秘文明面具下的恐怖人性 慧眼看PDF电子书 23.04M
获取电子书

本站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人类酷刑简史 揭秘文明面具下的恐怖人性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