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希特勒将犹太人视为劣等人,对犹太人实施了种族灭绝政策,600万犹太人死于纳粹之手。
为何如此泯灭人性、有违天理的想法,会被纳粹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这一切,要从阿尔弗雷德•罗森堡(希特勒的“精神导师”、纳粹党“大祭司”)说起。
一战战败后,德国的普通民众好不容易把战场上的亲人盼回了家,希望能重拾往日的美好生活,但丧权辱国的停战协议让他们被毁掉的生活雪上加霜,满目疮痍的社会中涌动着不安和不甘,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做错了什么?日益累积的社会情绪急需一个出口,于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将矛头对准了“多金”的犹太人,大肆宣扬是“德国人并不是在战场上被打败的,而是被内部的叛徒出卖了”,普通老百姓自然接受了这种理论,所以谬论传播开了就变成真理了。落魄的阿尔弗雷德•罗森堡就是利用这种环境,不断扩散反犹思想。
有着相同出身和经历的罗森堡和希特勒很快便在反犹的洪流中相识了,并成了志同道合的战友,为重塑德国而奋斗。罗森堡将他们之间的交往以及第三帝国高层的一些秘辛都记在了一本跨越10年,长达500页的日记中。
“罗森堡日记”可不是一本普通日记,它不加修饰地记录了一个纳粹领袖的思想、理念。阅读“罗森堡日记”,就是在窥探一个黑暗灵魂的真实内心。
《阿尔弗雷德•罗森堡日记 : 希特勒的首席哲学家与第三帝国失窃的秘密》则是围绕着“罗森堡日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过程展开的,其曲折的过程犹如一部需要抽丝剥茧的侦探小说。
《阿尔弗雷德•罗森堡日记》并不是泛泛地展示和谴责纳粹之恶,也没有长篇大论地说教,而是让读者自己从纪实故事中自然生发出对于“本为伸张正义的纽伦堡审判,何以变成了美国拉拢德国的手段”“犹太人大屠杀计划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犹太人生死逃亡路上的人性考验”“作为审判证据的‘罗森堡日记’,为何却沦为一些人牟利的工具”等问题的思考,引导我们对人性和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对于一切自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实保持警醒。
纳粹之恶并不遥远,它一直在薄如蝉翼的文明之下蠢蠢欲动。
内容简介
希特勒的“精神导师”、纳粹党“大祭司”阿尔弗雷德•罗森堡有一本私人日记,记录了1934年至1944年间,即希特勒上台的次年至纳粹失败前几个月,罗森堡与希特勒的交往、第三帝国高层的复杂斗争等隐秘内幕,被研究者视为研究希特勒思想演变及第三帝国兴亡史的重要史料。这是因为罗森堡假希特勒之手,将自己的思想变成了现实,把屠杀数百万犹太人的恶行变成了“合理又合法”的事情。
全书抽丝剥茧,真实还原了日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曲折过程,揭示了纳粹政权内部隐秘的运作方式、希特勒的思想演变和犹太人惊心动魄的生死逃亡历程。
作者简介
罗伯特•K.惠特曼(Robert K. Wittman)
美国前FBI探员,参与追回阿尔弗雷德•罗森堡的日记原件,并因20年来追回价值数亿美元的艺术品及文物,获得美国史密斯学会文物保护勋章、秘鲁荣誉勋章、西班牙荣誉勋章,著有畅销书《追缉国家宝藏》(Priceless: How I Went Undercover to Rescue the World's Stolen Treasures)。
大卫•金尼(David Kinney)
记者、作家,曾获得普利策奖,其文章常见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波士顿环球报》等媒体,著有《迪伦学家》(The Dylanologists)等作品。
吴冬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系硕士,现就职于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译有《希特勒的土地》《伟大的一周》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