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在近代,汉字曾一度面临被废除的困境——废除汉字,实现彻底字母化,曾是20世纪初的主流观点。中文打字机的发明把汉字引入了现代世界,拯救了汉字,并深刻影响如今的信息技术。
提起打字机,我们首先会想到雷明顿打字机的经典形态和QWERTY键盘“嗒嗒嗒”的节奏,而很少去思考,在电脑和输入法诞生之前的机械时代,如何把汉字搬上键盘?本书聚焦全球信息现代化进程下中文打字机的发明历程,还原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汉字技术史。
当雷明顿西文打字机征服全球时,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无法被其归拢,因而污蔑汉字没有现代性,根本没有可以打出中文的打字机。西方人幻想中的“中文打字机”是一台拥有5000个按键的庞然大物,这个讽刺画面频频登上外媒报纸。本书通过通过详尽的史料梳爬,带我们回顾汉字使用者如何发明中文打字机,“把我们的想象力从一段从未发生过的历史中解放出来”。
从美国传教士谢卫楼、大众教育倡导者周厚坤、赴美留学生祁暄、商务印书馆工程师舒震东,到著名作家林语堂,以及众多民族企业家、排字工……本书叙述了在看似不可能的狂想中,在前赴后继的失败实验中,中文使用者奋力反抗字母文字霸权的故事。
著名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林语堂,曾为发明中文打字机倾家荡产。他发明的明快打字机不仅具有精妙的内部结构,36个刻有字符的八棱柱绕轴转动,有如恒星、行星、卫星的运行系统,而且操作简便,“人人可用,不学而能”,更是在历史上首次将“搜索”与“书写”结合起来,预告了如今被称为“输入”的人机交互模式,与我们日常使用的中文输入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文打字机不但是现代信息技术重要却被误解深的发明,它还是一面无比清晰的历史透镜。阅读本书,我们可以重新审视技术的社会建构、社会的技术建构,以及中文与全球现代性之间充满矛盾的关系。
内容简介
19世纪下半叶,在中国国门被强行打开、卷入世界洪流之时,以打字机、电报为代表应用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席卷西方。西文打字机不仅是时髦的书写工具,更是现代性的象征。
以雷明顿打字机为代表的西文打字机开始征服全球,希伯来文、阿拉伯文、俄文、暹罗文等字母或音节文字纷纷自我裁剪、迎合潮流,唯独处理不了中国的汉字,这种5000年来一直坚持音–意–形一体的方块字。优越惯了的西方开启了全方位的围剿,蔑称“汉字没有现代性”!汉字是“无法培养科学”的“落后文字”!外界不绝的嘲讽和质疑,引发国内如潮的批判与否定,废除派喊出“汉字不死,中国必亡”!
要证明汉字具有现代性,就必须发明中文打字机。然而,常用字多达5000个的汉字,该如何才能全部搬上键盘?一代代发明者,于狼狈、尴尬、挣扎、局限中实验和尝试,这场前赴后继的宏大“失败”,只为创造中文打字机——这个现代信息技术重要,却被严重忽视和曲解的发明。藉由它,诞生了如今的中文输入法,人机交互必不可少的工具。
这是一段汉字反抗西方字母文字霸权的历史,更是一个古老文明面对全球现代化的故事;填补了活字印刷术和电脑时代中文输入法之间漫长而巨大的认知空白。
作者简介
(美)墨磊宁(Thomas S. Mullaney),美国新生代汉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斯坦福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史。
译者
张朋亮,西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译有《天气预报》《全球化与澳门》等作品。
审校
刘钊,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国际文字设计协会理事,译有《字腔字冲》,审校有《笔下流金》等。
朱奎,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文字设计作品有《天空体》《中国古典音乐》《满文二十四节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