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知识演化史》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第一研究室的集体成果,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所长张柏春作序推荐, 《科学革命的结构》之外的另一种选择, 叙述全球科学技术史的一个全新框架, “人类世”的知识出路

 

编辑推荐

《科学革命的结构》问世已有半个多世纪,科学发展的“范式转换”模型深入人心。

但是,在小范围的科学共同体之外,象牙塔里的知识与更广泛的社会大众是否还有更多关联?

科学知识是否应承担道德责任?

自然科学只起源于西方吗?

 

雷恩教授用他扎实构建起来的崭新框架,为我们呈现了一份知识事关人类生存的全球图景。在“人类世”时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与技术力量和谐共存;我们急需为科学做的,就是在名目繁多的政策、制度、组织中,寻找那类真正能为科学发展助力、与环境契合、与人类及其文明长久延续的目标相适应的制度,并让它们获得切实的发展。

而只有将我们自身暴露于各种风险和挑战中,重视地方性知识的创造性,尊重每一个体的能动性,让世界网络更可交互,我们也许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

内容简介

雷恩教授分别考察了文字的演变、科学在古代世界的出现、近代早期的科学革命、知识的全球化、工业化等重大历史事件,最终在更广泛的知识史中重新构建了科学技术史。其研究方法借鉴了进化生物学、认知科学的相关成果,也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的视角,又通过力学、化学、地质、农业等方面的具体例子,将多项具体研究整合进了一个大框架内。因此,本书不只是一种通俗意义上对科学的“文化史”叙事,更是通过专业、清晰、严谨的方式,对自然科学各专业领域内的具体研究进行的深入分析。科学被置入更广泛的人类知识背景,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

针对当前的“人类世”地质年代及其带来的多重挑战,本书还在最后部分提出了一个切实而饱含希望的建议:如果我们能够基于新兴的社会网络分析,更充分和完善地利用互联网,构建一个全人类共同的“认知之网”,也许,人类自身及其文化将最终得以长久存续。

作者简介

于尔根·雷恩(Jürgen Renn),生于1956年,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人文社科部主任,马普科学史研究所、马普地球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名誉教授,欧洲科学史学会古斯塔夫·诺伊恩施万德奖获得者,《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文)》期刊主编之一。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物理学史、历史认识论。国内已引进著作有《相对论之路》(合著,2019)、《站在巨人与矮子肩上:爱因斯坦未完成的革命》(2009)等。

译者简介

朱丹琼,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科学哲学、生态哲学、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译著有《环境正义论》《现代环境主义导论》《绿色政治论》等,主持中国MOOC《环境伦理学》。

电子书信息 《人类知识演化史》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第一研究室的集体成果,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所长张柏春作序推荐, 《科学革命的结构》之外的另一种选择, 叙述全球科学技术史的一个全新框架, “人类世”的知识出路 42.73M
获取电子书

本站资源收集于网络,只做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人类知识演化史》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第一研究室的集体成果,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所长张柏春作序推荐, 《科学革命的结构》之外的另一种选择, 叙述全球科学技术史的一个全新框架, “人类世”的知识出路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